新闻资料:气候变化是奥巴马访华头号议题
2009年11月25日 11:00第一财经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此次奥巴马首度访华的议事日程上包括经济合作、气候变化、国际核安全等各项重要议题,不过美国的国际问题专家和媒体最拭目以待的还是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迫在眉睫,作为全球两大碳排放国的中国和美国在会议前达成共识几乎决定了会议的成败。奥巴马执政以来,尽管依旧受到美国国内政治压力的干扰,毕竟明显改变了布什在任期间的单边主义策略;奥巴马本人也多次表态说“美国要为气候变化承担责任”。在这一背景下,中美两国的外交谈判,第一次把气候变化置于首要议题的地位。

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公共关系学院教授黎友安(Andrew Nathan)告诉CBN记者:“如果美国和中国不能在哥本哈根会议前达成一定的共识,那么,其他国家在会上也不同意气候方面的合作,因为他们等着在看美国做了什么,另一个大型发展中国家在做什么。中美的协议将成为一个模板,为其他国家的加入设定条件。”

中美两国在气候问题上的胶着点在于,美国向中国施压,希望中国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中国则坚持认为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应该先有作为。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在最近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和美国——全世界最大的两个温室气体排放国,也在争执该如何分摊气候变化的责任。这次奥巴马访华会在两国气候变化的谈判上有所进展吗?

谁迈出第一步?

10月下旬,胡锦涛和奥巴马的电话通话中,奥巴马说:“哥本哈根会议即将召开,美方愿同各方一道推动会议取得成果。美中两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分别采取了重要行动。”

奥巴马的话外音就是中美要同时采取行动。然而,中国一直认为,无论是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还是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以及2007年的巴厘岛路线图都明确表述,发达国家应先于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义务。另外,发展中国家的减排工作还受到了资金和技术方面的限制。根据欧盟的估算,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总计需要1500亿美元的援助,才有希望完成《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目标。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侃如(Kenneth G. Lieberthal)对CBN记者说,中美要面对在气候合作方面所遇到的挑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建立更稳固的战略互信。

“如果你询问双方的领导人对另一方的看法,你会发现,双方都存在一种忧虑,那就是对方将成为我们的大问题。”李侃如说。

而奥巴马的访华,就是建立战略互信的第一步。首先中美两国会借助奥巴马访华在领导人层级建立更加稳固的友谊和战略互信。以前每次美国国内政党轮替都会带来中美关系的低潮,但奥巴马上台打破了这个周期,中美关系热度在奥巴马甫上任就表现强劲的攀升,这将中美关系发展推入一个新的上升通道。

“一些全球问题,尤其是长期问题,例如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是双方建立互信的契机,这对双方都有利。但这种结果并不是唾手可得的,它需要大量的工作。”李侃如说。

同时,国际社会的压力也在力促两国合作。在一个多月前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上,欧盟和发展中大国达成默契,等于间接告诉中美两国,如果不想双输,中美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别无选择。

气候合作的前景与限度

其实此前中美在气候问题上已经多次磋商。10月28日两国草签了关于加强在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方面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在9月底举行的全球气候峰会上,中美两国的发言受到世界各国关注。10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邀请国家主席胡锦涛通电话,在奥巴马访华之前,已经就双边关系、气候变化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而何亚非最近也重申了中国的立场,气候变化“会成为我们领导们会晤时的关键话题。”他说,会在奥巴马访华时签订一些协议,但没有透露细节。

奥巴马政府于经济刺激计划中特别划出800亿美元作为清洁能源的开发。综合能源和气候法案已经以史无前例的“速度”通过了众议院,目前,法案卡在了参议院那里。

而中国也已经采取积极的措施。9月22日,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上表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据悉,工信部将把低碳工业纳入国家规划,新能源规划草案即将出台。

黎友安说:“中国已经实行了很多措施,提高能效,开发再生能源。这里还有很多能源安全问题,我认为中美合作空间很大。”

不过,黎友安也提到,中美在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恐怕不会涉及技术转让,或者美国对中国经济上的支持。因为在美国人看来,中国的相关技术已相当发达。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周磊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