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大会:达成协议为何这么难
2009年12月20日 04:30广州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本报讯 在《哥本哈根协议》草案中,标明了发达国家提供资金计划、人类控温目标,但核心缺陷在于没有提及各国的具体减排目标,也不是一份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在一些国家的代表看来,这是有史以来最糟糕的气候变化协议。至此,需要追问的是,筹备1年之久的哥本哈根大会,在达成共识上为何如此艰难?

1.气候变化或变暖的不确定性,使人类整体尚未遭遇普遍的直接威胁。气候变化或变暖不像一场战争那样,它还不是迫在眉睫的现实威胁。会议前曝光的“气候门”邮件,尽管遭遇了主流科学家的驳斥,但在很多政治家看来,气候变化对很多国家的威胁并非迫在眉睫。所以,在很多人看来,相比未来的长远利益,眼前的现实利益更为重要。

2. 谈判频频出现“节外生枝”。从10多天来的谈判进程看,从澳大利亚提议废弃《京都议定书》,到丹麦的“丹麦文本”,再到大会主席的“换帅”,再到美欧联合施压发展中大国,都表明了这次气候大会核心议题僵局难破。

3. 发达国家试图回避“历史责任”。毋庸置疑,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最大障碍,是发达国家未能真正认识其历史责任。

相关研究表明,当前的气候变化主要是过去150年间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所造成的。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理应为减排承担义务。但发达国家质疑,这样的方案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因为过去10 年以来中印等国家的碳排放规模随着经济发展而放量增长,发展中大国必须承诺减排,才能减少全球的减排增量。在这个问题上,这次大会上两大阵营的分歧根深蒂固。

4. 美欧减排援助“附加条件”。在最后时刻的领导人会议上,美国和欧盟依然坚持“有条件”的谈判立场。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美国提供资金帮助最不发达国家的条件是:所有主要经济体都必须强制减排;必须建立一个审核机制,透明地交换信息,保证各国减排承诺实现。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也提到,只有当其他国家一起行动时,欧盟才愿将中期减排目标提高到30%。类似“要价要挟”,就使得谈判的焦点之一——资金援助不能落到实处,只能是作出笼统表述,缺乏实质性承诺。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缪汶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