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非暴力政权更迭”的战术升级
2007年12月26日 16:49环球杂志 】 【打印

美国一位学者最近发表文章称,吉恩夏普提出的“非暴力政权更迭理论”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同时,“非暴力政权更迭”的全球战略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其战术也正处于升级过程中。

在面对冷战对手苏联的时代,美国“冷战之父”乔治凯南曾说,只能像园丁培育种子一样以温和的、顺应发展逻辑的手段为苏联内部的变化创造一个比较良好的环境。

从冷战结束到现在,美国人的“和平演变”自身也几度演变。今天,非暴力政权更迭,又称“软政变”,如今已成为美国政府推行全球战略的重要工具。从乌克兰的“橙色革命”到缅甸的所谓“藏红色革命”,再到科索沃的独立企图,这种非暴力政权更迭和分裂民族国家的模式,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理论构建、再到上世纪90年代的首次尝试业已全面成熟,确立了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与“颜色革命”相关的危机,反映出“非暴力政权更迭”模式正逐步褪去最初阶段的意识形态意味,而开始演变为美国在全球进行地缘政治控制的武器。

意识形态淡化的背后

吉恩夏普,这个听上去有点陌生的名字正是近来缅甸所谓“藏红色革命”背后不为人知的总指挥。如果你在互联网上搜寻吉恩夏普,很快就会发现他与昂山素季以及中情局之间的微妙关系。事实上,缅甸危机折射出的正是美国“非暴力政权更迭模式”的全面成熟。

在缅甸危机中,与以往由普通工人、学生发起的抗议不同的是,僧侣的行动要克制得多。不仅事前计划周密,且禁绝一切政治性口号,不与当局派出的军警发生正面冲突,还自动在日落之前解散。这些都是致使缅甸军政府处于进退两难地步的关键。如此周密的手法在吉恩夏普所著被奉为“颜色革命圣经”的《从独裁到民主》一书中都有详细论述。

美国在缅甸危机中刻意淡化意识形态的设计,突出显现了以能源和战略通道为重点的“颜色革命”特征。如果仔细看看地图,不难了解缅甸的重要战略意义。从这里可以控制从波斯湾到南中国海具有战略意义的海上航线,而如果在缅甸设有军事基地的话则可以控制和保障世界上最具战略意义的航道之一——马六甲海峡。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马六甲海峡是亚洲的重要咽喉,每年有5万多艘船舶通过这里。如果关闭这个海峡,世界上近一半的油轮船队都要增加航程。缅甸至印度尼西亚班达亚齐这片地区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具战略意义的咽喉之一。

事实上,以能源和战略通道为重点的“非暴力政权更迭”的特征,与美国共和党背后的石油、军工利益集团有直接关系。曾对“颜色革命”进行大量调查的一位法国纪录片导演就指出,美国政府用于资助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颜色革命”的资金超过1.1亿美元。

冷战结束后,在所有后发国家试图与市场经济融合的过程中,美国和西方的金融产业组织在全球毫无遮拦的扩展,已经成为“颜色革命”的重要基础。并非巧合的是,那些发生和可能发生“颜色革命”的民族国家中,每每在经济上出现问题时,以淡化意识形态为标志的“颜色革命”活动一定会并行出现。与此同时,不难发现这些国家大多的特征都是能源储备国或是地处战略要道。

实际上,美国“冷战之父”乔治凯南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为这次缅甸危机的幕后总指挥吉恩夏普所著的《让欧洲不可战胜——非暴力威慑与防御的潜力》一书作序时就指出:“尽管夏普在书中把这种非暴力运动主要设定在了欧洲,但在欧洲之外,这种方式拥有更大的潜力。”也就是说,当时乔治凯南已预见到了所谓“非暴力更迭政权”模式在地缘上从原苏联控制的东欧地区向外延伸的潜力。

战术升级

伴随着“颜色革命”对地缘政治控制的意图日益明显,以及经济全球化对有着不同文化、宗教和制度的民族国家的快速渗透,“非暴力政权更迭”的战术策略也在信息化这个不可阻挡的技术潮流下完成了升级。

如果说用传统的暴力方式控制物理空间是上世纪早期一种地缘扩张方式的话,那么21世纪通过对信息空间的管理影响人的意志和价值观进而达到策动演变目的,正是“非暴力政权更迭”战术升级最明显的特征。

据美国《在线杂志》透露,美国情报机构为配合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非暴力政权更迭”策划的机构——爱因斯坦研究所等非政府组织的活动,针对年轻人利用互联网以及手机的偏好专门开发了各种最新通讯工具。美国著名的研究所兰德公司则把这种战术称之为“蜂拥而至”,意指年轻人通过发送短讯或互联网互相联系,蜂拥聚集在一起,听从更迭政权的命令。

具体而言,这包括互联网博客、抗议组织用于联络的手机短信以及组织良好、时散时聚的抗议小组。利用这些新技术手段把目标国的年轻一代作为主要渗透目标,积极培养亲西方力量。也因此,这种政变模式被冠上了“后现代政变”的时髦名称。

主张“非暴力政权更迭”的另一位活跃人物、美国国际非暴力冲突研究所负责人彼德阿克曼最近在美国国务院主持的一次公开论坛上发言中强调,“美国总统布什提出的外交政策目标完全可以通过非军事手段达到。这就是通过策动年轻人的运动,导致伊朗和朝鲜的政权更迭。”

他还透露,正在与美国劳伦斯利弗摩尔国家实验室的武器专家合作开发新通讯技术以应用于策动青年运动。劳伦斯利弗摩尔国家实验室一直以对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研究而著称。阿克曼认为随着互联网以及手机短信的兴起,蜂拥而至的“愤怒青年”变得更为有利可图,这种新技术完全可以在数字空间中创造出政治集会效应。

实际上,“愤怒和叛逆的青少年”一直都是美国从事非暴力政权更迭者的研究目标。美国学者弗雷德埃默里早在1967年就提出,“摇滚音乐会上如痴如醉的青年完全可以被‘政治催眠’从而投入到推翻政权的运动中”,并预言未来30年,这种模式可以创造出惊人的力量。

美国一位学者最近发表文章称,吉恩夏普提出的非暴力政权更迭理论其重要性已经超越了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把吉恩夏普及其非暴力政权更迭理论提到如此高的位置,不仅反映出非暴力政权更迭正逐步获得西方的主流认同,而且也反映了西方一些学者期待着类似“颜色革命”在全球地缘政治上遍地开花的热望。(王晋燕)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该刊联系。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周恒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