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国际 > 正文
印度卡中企签证追踪:合同纠纷潮将伤及中方利益
2009年11月05日 08:26经济参考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本报驻新德里记者 毛晓晓

10月12日,《经济参考报》以《印度“卡”中企签证累及百亿美元合同》为题,对印度政府对中国在印工程建设公司采取歧视性签证政策、限定数万名相关中方人员于10月31日前离境一事,进行了独家深度报道,并引起了强烈反响。

据《经济参考报》记者最新了解到的情况,目前,在印中资企业相关人员均已按印方要求回国,申请工作签证。

然而,不少中资企业非常担心,从事态发展来看,印方做法很可能引发两国企业合同纠纷大面积爆发,而印度方面至今的种种表现,很难让人相信印度法律会保证中方的利益。

中国驻印度使馆商务处有关官员也告诫中国企业,在与印度公司签订合同时应注意规避此类风险。

印官员否认签证政策有变

近几年来,中国公司与印度公司签订了大量基础建设承建合同,总额超过百亿美元,印度也成中国承揽建设项目的最大海外市场。这些合同一般对工期都有严格规定,现在签证问题肯定影响工期,拖延就会涉及补偿。

由于印度业主并不认可出现了法律变更,印度官员也不承认政策变化,中国承包公司与印度业主在无法按期执行的合同赔偿问题上存在分歧。一家中资电建公司项目经理的遭遇很有代表性。他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公司正与印度业主进行补偿问题的协商。他负责的项目与印度业主签订的合同中,对因“法律变更”导致合同不能按期履行的补偿做了规定。但令这位经理非常无奈的是,印度业主并不认可出现了“法律变更”,印度官员也不承认政策有变化。

他说,印度驻华使馆网站上明明写着商务签证可以用于短期项目,印度的签证做法事实上发生了变化,因此公司还在继续与业主协商,如果谈不拢,难免发生法律纠纷。只是,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法律能在多大程度上保证中资企业的利益?

合同纠纷潮或难以避免

由于被迫离境的工程技术人员都是指导操作或有特殊技能的工程人员,并非如印度政府和媒体所称的“半技能和无技能劳工”,是印度本地不能提供的,中国公司无法通过雇佣当地人完成项目,因此中方工程技术人员未来否能拿到比较多的工作签证,就成为未来合同能否继续履行的关键。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印方承诺在45天到两个月内回复中国公司的工作签证申请,但中资企业普遍担心工作签证不能按时发放,数量不能满足需要。由此导致工程项目进度延长,进而引发合同纠纷将是普遍现象。

一家电建公司项目经理告诉记者,由于新规定要求的申请资料繁复,只有一部分较早回去的员工已提交了工作签证申请。该项目8月送交印度驻华使馆的工作签证申请,至今已过两个月,还未收到正式答复。一家中国电信公司负责签证的经理也表示,7月和8月递交的工作申请至今都没有收到回信。此外,在该公司接到印度驻华使领馆的询问时,对方称按印度劳工部要求,颁发工作签证的数量,只能为“该公司(在印度)当地雇员人数的1%”。

中企呼吁恢复正常商务签证

与西方企业大量获得1年和多年多次往返的印度商务签证相比,此前印方仅给予中国人3至6个月单次往返商务签证已是歧视待遇,大大增加了中资公司运营成本和工作难度。现印方进一步缩短停留期,极大地影响了多数中资公司在印度业务的正常开展。

多数中资企业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印度政府也应考虑中资企业的合理商务需求,恢复商务签证的正常发放。

一家中资公司负责印度签证事务的经理表示,目前申请商务签证得到批准的比例仅为1/10,有效期仅为半个月。印度商工部还规定只有三类情况可以申请商务签证,即到印度开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申请和到印度采购,公司培训和新产品调试等工作无法进行,正常商务活动受到很大影响。

这位经理认为,这是“缺乏基本商业常识的规定”。印度全国软件业协会已就此致函印度工商部,指出允许申请商务签证的范围过窄,没有将培训、市场活动和商务谈判等情况包括进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毛晓晓   编辑: 霍吉和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