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在耶路撒冷的商业区,“和平”成了最受欢迎的生意。一家没有名字的T恤店,门口并排陈列两件T恤,上面分别印着阿拉法特和拉宾的头像
撰稿/陈君(发自特拉维夫、耶路撒冷)
美国外交部在撰写悲观的中东报告,巴勒斯坦正酝酿一次新的大选,而以色列正热闹地举行“感知中国——以色列行”,一个无关“战争与和平”的文化交流活动。
10月17日深夜11点,以色列特拉维夫歌剧院。观看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我的梦”演出后,以色列总统佩雷斯和他的中国朋友从二楼出口走出来。两个打扮时髦的以色列女青年来到总统面前,递上一张小卡片。佩雷斯笑着揣到西装口袋里。
“我们只是给总统先生一张卡片,上面呼吁我们的国家实现真正和平。”其中一个叫瑞玛的女孩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是的,我们是犹太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和巴勒斯坦人成为朋友。我们相信,只要政府重视民意,不放弃,和平会到来的。”
“别问这么无聊的问题”
南月明说,卡片事件绝对是个意外。“以色列人生活中并不只有巴以问题,真的,尤其在特拉维夫。”
南月明今年79岁,她还有个以色列名字奥拉·纳米尔。她出生在以色列,曾在议会当了23年的议员。已故总理拉宾在任期间,她担任政府劳工与社会福利部长。
“拉宾遇刺后,我主动要求到中国工作,干了4年的驻华大使(1996至2000年)。”南月明说,“很遗憾,我现在还没看到以巴对话的努力和和平的希望。历史遗留问题咱们不说了,其实,巴以各自内部都有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
特拉维夫是位于地中海海滨的以色列第二大城市,最初只是雅法老城城外的一个犹太居民区。1921年,特拉维夫的犹太人和雅法的阿拉伯人之间矛盾激化,促使犹太人在特拉维夫兴建新的生活中心。此后,由于毗邻雅法港,大量新移民的到来推动了特拉维夫的发展,使之逐渐成为以色列的经济、文化中心。
事实上在特拉维夫,“巴以冲突”等政治话题离年轻人很远。咖啡厅、小酒馆、慢摇吧,成了年轻人挥霍精力和体力最好的地方。
在一家名为“NANA”的酒吧前,几个年轻人叼着烟,大声聊天。里面的人太多了,保安让他们等一会儿再进去。
一个叫丽丽的女孩子,穿着黑色吊带裙,左臂文一个类似图腾的图案,居中的是汉字“福”。当记者向她解释了“福”的中文含义,她笑着跳起来,“是啊,是啊,我就是有福的。”
“你是犹太人?”
“当然,我们都是。”
“干吗这么问?朋友。”丽丽身旁的一个高个子男孩搭腔。
“我是说,你们有阿拉伯人的朋友吗?是不是经常看一些报道,比如关于巴勒斯坦的?”
“别问这么无聊的问题,好吗?”丽丽拍着记者的肩膀,“我们不看报,我们只上网。我关心工作,挣钱,找个男朋友,还有马上要上映的MJ的遗作。”
那个高个子男孩是丽丽的男朋友,他服完了兵役,正在选择上哪所大学。“每个以色列的年轻人都要服兵役,之后很多人上大学,找个好出路。在特拉维夫,说实话,我们不关心联合国关心的问题。”
特拉维夫不是耶路撒冷,更不是约旦河西岸。尽管以色列国土面积很小,从南走到北只有470多公里,但实际冲突、恐怖威胁集中的地点在约旦河西岸等处,正如华裔以色列导游王清仪所说,“离这儿远着呢”。
但即便在特拉维夫,安全检查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进商场,进影院,都必须把包拉开,让面无表情的保安看一眼,翻一翻。“这是在以色列,你会习惯接受检查的,因为我们是最安全的国家。”皇冠酒店的女保安如恩娜如此解释。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陈君
编辑:
马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