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维也纳7月2日电(记者刘钢)经过长时间反复磋商,2日下午国际原子能机构推举下任总干事候选人的工作终于尘埃落定。日本驻国际原子能机构大使、61岁的天野之弥获得下任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正式候选人资格。如果不出意外,他将在今年9月召开的机构全体大会上获得批准,并从12月1日起接替现任总干事巴拉迪,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新掌门人。然而,天野之弥面前的道路并不平坦,国际原子能机构面临着新的艰巨挑战。
前任声名显赫
总部设在奥地利维也纳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成立于1957年10月,目前拥有146个成员国。来自埃及的机构总干事巴拉迪于1997年当选,并分别于2001年和2005年两次连任。
在巴拉迪任总干事期间,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拉克进行了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技术手段最严格的武器核查,并依据核查结果对美、英指责伊拉克秘密发展核武器的证据提出质疑。虽然最后美、英还是绕过联合国发动了对伊战争,但巴拉迪不畏压力、尊重事实的做法使得他声名鹊起。
在伊朗核问题上,巴拉迪积极斡旋,促使伊朗于2003年12月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他坚持尊重证据,并依据核查结果始终没有作出伊朗正在发展核武器的结论。
在朝鲜核问题上,巴拉迪敦促朝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同时呼吁韩国在核问题上保持透明,努力推动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
在叙利亚涉核问题上,巴拉迪也没追随美国和以色列有关叙秘密发展核武器的言论,而是强调没有足够证据不能妄下结论。
这些年来,巴拉迪领导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特别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和平利用核能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巴拉迪公平、公正的多边主义处事原则,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他赢得多方赞誉。因在防核扩散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巴拉迪和他领导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共同获得了2005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面临重大挑战
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与变化,如何处理防扩散与促进和平利用核能之间的矛盾,正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面对的最大挑战。
在防扩散方面,澄清伊朗核计划中的未决问题,完成对叙利亚可疑设施核查,以及推动朝鲜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等任务非常艰巨。
此外,随着能源供应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作为替代能源之一,核电正越来越重新受到重视。
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曾对世界的核电发展形成巨大冲击。此后20多年里,美国没有新建核电站,欧洲强大的反核势力使得德国新建的核电站至今没能投入运行,奥地利等一些国家也坚持拒绝发展核电。
然而,现在不少国家又开始重新审视核电:美国已准备建设新的核电站;英国、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也有扩大核电意向。与此同时,印尼、马来西亚等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对核电表现出兴趣。世界核电复苏的趋势正在显现。
在此背景下,无核国家渴望和平利用核能,要求核国家转让核技术,协助建立安全法规等核电基础结构的呼声在加强;但核材料、核技术被滥用,进而导致核扩散的风险也在增加。
这也就使得国际原子能机构面临着如何在积极促进核能和平利用的同时,保障核安全并有效防止核扩散的艰巨任务。
作者:
刘钢
编辑:
印权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