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台湾与海西经济区应采垂直分工
2009年07月02日 10:28台海网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台海网7月2日讯 台“经济部长”尹启铭日前对工商界演讲时表示,他目前正在积极思考,如何把大陆“海西”经济区衔接起来的问题。尹启铭同时指出,政府目前正在推动成立“经贸特区”,未来并可能采“特区对特区”,作为两岸经贸合作的模式之一。至于经贸特区是否就是“海西”的对口区域,尹启铭尚未作定论。

台湾工商时报今天社论指出,尹启铭这次的演讲,是台方高层,首次就如何衔接“海西”的问题,作正式的表态。而此时距“海西”概念之在大陆诞生,已有4年多的时间。由此看出,“海西”一直以来只在对岸发热,迟迟未能成为台方政策考量的重点。尽管去年马政府上台后,两岸关系大幅转好,但“海西”在台湾声势依然淡静。直至今年五月,国台办在福建,以“海西”为平台,举办了盛大的“海峡论坛”,该经济区的名气始在台湾大振,也才引起当局的费心思考衔接问题。其实这并非台政府怠惰,而是“海西”的条件有其局限,所以致之。

“海西”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简称,它是以福建省为主体,并旁及周边广东汕头、江西赣州、浙江温州的经济区。它的经济规模,显着逊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再加上,其与大陆内销市场腹地联结相对不便,因而在大陆尚未成为顶尖级的经济区。另有一项负面因素,是与台湾息息相关的,就是福建过去长期担负“对台斗争前线”的角色,所以大陆以往在这里,避免设置大规模、高科技的经贸项目,以致此地硬体建设、产业实力发迹较慢。近10年来,台商投资的主流不在这里,而在北边的长三角,可说其来有自。

然而,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台方对“海西”的态度,确实应该立即从消极转为积极。因为,全球金融海啸发生后,台湾迫切需要找寻更多的经济合作伙伴,来创造新的商机与利基。而福建在地理上是台湾的“紧邻”,两地又有密切的血缘、语言、生活习惯等人文关系,这将使两地的经贸合作,具有顺理成章之便。

社论说,惟考量到两地发展程度上的落差,我们认为,台湾和“海西”的经贸合作,应是一种“先进者与后发者互补,共同追求进步”的伙伴关系。主要由产业结构着眼,两地应是“垂直分工”关系,台湾掌握关键零组件、优质原材料,以及高精尖产品的小量多样生产,“海西”则担当普及化大生产的功能。通过这样的合作机制,两地应能打造新世代产品,以争取大陆内销市场。同时,顺着国际经济复苏的趋势,向全球市场重新出发,逐步创造出“两岸携手,赚全世界钱”的典范。

而这种“垂直分工”概念,应成为所有台湾产业前进“海西”的指导方针。例如金融业方面,台资银行在福建,主要业务应是,协助台商进军大陆内销市场,及抢攻全球的新兴外需市场。其他服务业方面,则应着重在协助台商创造品牌,增强其产品的内外行销能力,或是布建便捷的物流体系,使台商产品内外流通效率更上一层楼。台方与业者都应该强化一个观念,就是台湾与“海西”的经贸合作,“衔接”只是一个手段,至于真正的目的,则是打造一个崭新的产销体系,来面向内销及外销两个市场。

另外,为求取台方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加强与“海西”关系的同时,还有两个观念必须厘清,分别是:

第一,“海西”并非台湾唯一的合作伙伴。台湾经济因属多元化与多层次化样态,是以对外经贸合作,应采“多伙伴同步进行”的模式,而不只是独沽一味“海西”。如大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乃至美国、欧盟、日本、东协等,也足以继续同时成为台湾的经贸伙伴。

第二,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不能限在“海西”实行。两岸即将启动ECFA签署之谈判,但有传闻谓,ECFA将先在“海西”作“试点”。如果此说属实,则ECFA难保不被“绑”在该经济区内,而迟迟无法实行于全大陆。这会对台工商界造成重大损失,对此,马政府当局应全力避免其成为事实。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郭敏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