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富周正毅暴富之迷 从穷小子到福布斯富豪
2007年11月29日 18:29粤港信息日报 】 【打印

  2003年07月29日

  近段时期以来,一些在资本市场上叱咤风云的财富新贵如周正毅、仰融、杨斌等纷纷落马,在市场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和震动。

  本连载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向读者揭示出这些民营企业家资本王国的来龙去脉。从财富第一桶金的取得、到如何通过频繁复杂的股权运作来精心搭建好自己的资本平台,以及资本王国为何会走向崩溃,最后还是落入了自己为自己设计的财富陷阱等等。

  希望本连载的推出能让读者了解到这些资本运作高手有关财技黑幕的细节,并能给读者以反思和启发。

  人称“上海首富”的周正毅20多年前不过是一个一文不名的穷小子,而20多年后却因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的始作俑者——英国会计师胡润,在进行2001年富豪排名时,将其财富大量“缩水”而难堪。

  在进行2002年“福布斯中国富豪百人榜”排名时,胡润“痛改前非”,将周正毅的排名在一年之内跃升了83位至居11位。

  正在周正毅踌躇满志的时候,没料想祸从天降,因涉及巨额问题贷款而被上海警方拘留。

  据悉,2003年6月1日、2日两天,香港廉政公署也出动100多名调查员,连续48小时旋风式行动,在香港中环中心写字楼和周正毅其他几处私人住宅拘捕20多人。其中包括正欲从码头离港的上海商贸公司主席、周正毅的太太毛玉萍。

  6月3日,首次亮相的上海市政府发言人焦扬,在首次新闻发布会上证实了这样一个消息,周正毅事件目前正在调查之中。

  从亿万富翁到财富爆仓,周正毅显然有为富不仁之嫌。那么,他走的是一条怎样的敛财之路呢?

  “财手”伸向四面八方

  熟悉周正毅的人说,周正毅似乎有着一种天然的敛财“技巧”。在改革开放大潮的裹掖下,他总能以比他人快半拍的步伐,像吸血蚂蝗似的将自己的吸盘附着在财源茂盛的政策边缘地带,并且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角色和敛财场所,像章鱼一样将“财手”伸向四面八方。

  1961年,周正毅出生上海杨浦区。他5岁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就爆发了。因此,他的整个青少年时代都是在文化沙漠中跋涉过来的。在当年,像千千万万个普通工人家庭一样,周正毅的家境也非常贫困。他上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靠在国有企业做工人的父亲养活一家七口,经常吃不饱,穿不暖。

  周正毅厌恶贫穷的生活,他在青少年时代就有着改变贫困的强烈愿望。

  1978年,17岁的他就舍弃学业,打工谋生。应该说,周正毅也很幸运,他在人生道路上找到的第一份工作竟是在2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走红的会计职业。他在一家小街道工厂做会计,月薪有30多元。会计,使他学会了要如何精于计算;使他想到,个人的财富如何才会以几何级数增加。尽管他当时的财富为“0”,即使以几何级数增加结果也只是“0”,但如果是“2”或更大的数目呢?

  他要尽快打破自己个人财富为零的僵局。于是,在打了半年工之后,周正毅就使出浑身解数,拼凑尽可能多的原始资本,在上海杨浦区开了一家小馄饨店。就这样,他有幸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最早一代的个体小老板之一。

  周正毅从小就不甘于现状,本小利微的那一爿小馄饨店,使他有一种“龙困浅池”的压抑感。他敏感的财富触角驱使他加入了当年财富积累更快的“跨省经营”——长途贩运。1980年,他将经营了两年的小馄饨店转手他人,在大街上摆摊设点,转手倒卖廉价服装。他时常穿梭于广东、福建一带的沿海城市,自己提货,自己出货,自己运输,肥水不流外人田,尽可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80年代,周正毅和毛玉萍结婚了,夫妻双双“财”味相投,志同道合,堪称“黄金搭档”。夫妻比翼双飞,各展所长,这为周氏家族后来跻身亿万富豪行列起了奠基作用。

  婚后,夫妻俩对财富永无止境的追逐使他们有了更大胆的举措。毛玉萍去香港打工,周正毅则在1987年以赴日本留学为名,行“跨国经营”之实。他把日本需要的中国货带过去,主要是利润极高而又便于携带的章光101生发水,然后再把国内畅销的日本货带回来。

  两年之后的1989年,周正毅“衣锦还乡”,回上海开设“美通饭店”,经营新式餐饮,之后又经营桑拿浴室和卡拉OK,这些都是当时上海滩的时髦生意,毛玉萍则经营地毯业务。

  决不吊死在一棵树上

  多年来,周正毅的经商原则是决不吊死在一棵树上。

  他的敛财神经像雷达一样不停地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探测。什么行业最赚钱,什么地方最赚钱,就将资本投向那个新的行业和新的地域。

  1992年,周氏夫妇又有了新的惊人之举,首次进入大鳄横行的香港地产业,希望以此为“根据地”,有朝一日也能在香港地产界占一席之地。他们以首付80多万港元的分期付款方式,购买了北角海峰阁一个价值400多万港元的单位。当时香港地产不断爬升,可他们相信会有机会。

  然而,他们毕竟在上海土生土长,更懂得如何将上海滩变为金银滩。

  1994年,实力已经不俗的周氏夫妇回到上海,在寸土尺金的上海美食街黄河路,一掷千万买下一栋5层楼房,进行豪华装修后,开设当时颇为高档的“阿毛炖品”。经营各种特色菜肴、炖品,靠美食和奢华一炮打红上海滩,年盈利达1000万元之巨。直到今天,虽然周正毅已经不把区区一个饭店放在重要位置,但阿毛炖品仍给他带来一年几百万元的利润。

  也就在这一年,周正毅以伯利兹护照在香港和太太合力开设公司,开始了他们真正的跨国企业生涯。

  疯狂投机坐庄股市

  正是在这个时候,周正毅发生了从“物流商贸”到“资本投机”的重大转折。他利用我国幼稚证券市场的政策漏洞和监管失效,开始了疯狂贩卖内部职工股的投机活动。他的个人财富从这时开始,真正有了几何级数的爆炸性激增!

  1995年前后,不少大型国企上市,大量的内部职工股主要通过柜台交易的形式开始流通。

  周正毅说:“那时的企业员工都不相信自己公司会在股市上有好的表现,纷纷要钱不要股票”。而周正毅却敏锐地认识到,这正是以1元钱赚10元钱的大好机会。

  于是,周正毅夫妇倾其所有,全部用于低价收购内部职工股。

  周正毅回忆说,“当时大概是1995、1996年,很多国企排队上市。我们就用个体户名义,开始收购职工股,应该有五六十家,多到我都记不起”。对内部职工股的收购,“有些公司花几十万,有些花几百万,最多的‘福建九州’花了2000多万。”这些股票大多2~3元就可以买进,后来只只涨势惊人,上市后一般都有几倍的涨幅,有的涨幅多达十几倍。他记得最厉害的是格力空调,从2元多一直升到20多元。”周的太太毛玉萍也承认在当时股市上“赚了不少个亿”。

  香港股市获利数亿港元

  对国内A股市场投机性机遇的把握,让周正毅深切地认识到,唯有在资本市场,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财富“倍增机”。认识“升华”以后的周正毅如孽龙入海,不时在A股市场出没。

  比如,人们从徐工科技(000425)的市场表现中,就见到了周正毅的身影。

  徐工科技1996年上市时是一只流通盘才2400万股的袖珍股,业绩一般,到1999年股价也不过8元左右。实力机构在1999年“5·19”行情时介入,一年内把股价拉升至34元。徐工科技在2000年5月实施10送3.2股转增6.8股,同时把“徐工股份”改名“徐工科技”。之后庄家不断拉动,吸引更多资金加盟,到2001年10月创出复权后50元的高价,涨幅5倍以上。

  徐工科技在公布的2001年12月31日10大股东名单中,9家都是法人股和国有股股东。只有第六大股东是大通证券,持有868.5856万股流通股,占1.75%的比例。而大通证券的第一大股东是周正毅的上海农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农凯集团)。至2002年末,大通证券仍为第六大股东,持股减少到817.74万股,占徐工科技总股本的1.65%。

  周正毅还将在A股市场坐庄的经验灵活运用到了香港股市。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香港股市一片低迷,而刚刚在当年10月成立了农凯集团的周氏夫妇则一头扎进了香港股市。

  他们大量购买了当时跌幅很深的长江实业、和记黄埔等老超人李嘉诚旗下的蓝筹股。后来这些大蓝筹股股价大涨。周正毅及时套现,获利数亿港元。周正毅得意洋洋地说:“当时香港市场只有6000多点,谁敢买?我和太太就敢冲,买跌不买涨。”

  此后,“低价买进别人不要的东西,再等时机高价卖出”的投资思路便贯穿了周正毅的商业生涯。

  从1赚10到10赚1

  周正毅暴富之后,开始奉行在上海赚钱,在香港造势的资本运作手法。

  在上海赚钱——把自己打扮成“外商”获得更多的政策优惠,利用自己熟悉的关系网获取超额利润;在香港造势——通过种种手法,使自己进入李嘉诚等构成的香港富豪圈,以新“贵族”的形象示人,满足自己“富甲天下”的心理欲求。

  1997年,周正毅在内地房地产处于低谷之时大举进军上海房地产业,但他没有走买地——规划——建房——销售的套路,而是选择了烂尾工程的收购。

  当年10月,他的农凯集团刚一成立,就以每平方米6800多元的价格收购了上海中央商务区附近江宁路上的烂尾楼“兴业大厦”(现名)。该楼投入1亿多再追加1亿多完工,现价已升值至每平方米2万元左右,市值超过5亿元,比他的投资翻了一倍有余。

  接着,他又以每平方米4100元的价格收购上海长宁区古北的烂尾楼“伦敦广场”,追加亿元完工,售价又升数倍。“非常厉害的涨幅,”周正毅感慨道,“几年前看到做房地产套死很多人,我自己不敢投,主要以收购为目标,收购成本低。”

  后来,他不时以极低的价格收购商铺、烂尾楼盘。其投资原则非常简单:非好不买。虽然收购烂尾楼手续繁多,但他喜欢做这类繁琐的低价进、高价出、能获得暴利的投资。

  据称,周正毅的农凯集团投资物业达21万平方米,投资额约14亿元,总估值25亿元。其中写字楼8处,计5.5万平方米;商铺6处,计7.6万平方米;住宅6处,约1.9万平方米;其它约5.9万平方米(比如周收购的虹桥附近的四星级饭店“逸和龙柏”)。

  周号称还有土地储备963万平方米,大多在浦东芦潮港人工半岛和松江地区。周正毅说:“当时我们拿松江地块,每亩20万元左右,现在已经40万元了。”他还拿到了上海到芦潮港的沪芦高速公路投资经营权,表示将投资高速公路44亿元,轻轨30亿元。

  周正毅说,“我现在喜欢稳定,投资高速公路、轻轨,只有9%左右的回报,但我看好。以前我是1元赚10元,现在我要10元赚1元。”

  投资金融业 大打收购战

  不只是投资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只要能赚大钱的,周正毅全揽于怀中。他对外声称参与的行业除房地产和基础设施产业外,还有金融、贸易、农业和高科技产业。

  比如,周正毅通过旗下上海东宏实业投资有限公司(东宏实业)投资福建兴业银行,做了第3大股东。再通过农凯集团投资2.1亿元,在原大连证券改组后的大通证券中,以18.77%的股份坐上了10个股东中的头把交椅。之后,又通过农凯集团和上海复旦、交大等多家高校合资经营上海高校科技产业集团,并通过该集团出资1010万元,投资了原名为开封证券的富友证券经纪公司,占19.96%,做了第一大股东。周之后又介入富友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他说自己已投资2亿多元在15家企业,30%盈利,30%在投资阶段,还有的在做市场。

  周正毅在上海赚钱的另一“大手笔”是间接控制了两家沪市本地的上市公司。

  2000年9月8日,在上海南汇注册仅1天的东宏实业以1.57亿元从海鸟发展(600634)第一大股东上海华成无线电厂受让2267.4万股法人股,控制海鸟发展26%股权。

  东宏实业由上海兴力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兴力浦)、上海名特优农副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及上海远达进出口有限公司投资组成,其中兴力浦占87.38%的股份。

  兴力浦是东宏实业的控股股东,其股本结构为上海爱普乐珠宝贸易有限公司(爱普乐)占51%股权,上海农凯联合投资有限公司(农凯投资)占49%股权。而爱普乐的股本结构为自然人唐海根占41%的股份,上海农凯工贸有限公司(农凯工贸)占39%股份,农凯投资占20%股份。资料显示,农凯工贸和农凯投资正是周正毅旗下的企业。

  周正毅为什么要收购海鸟电子?他说:上市没有挑战,收购才有挑战。“比如我看好‘海鸟电子’,有上海房地产概念,流通盘小,净资产8000多万,空间很大,配送后股东会欢迎。‘海鸟电子’的扩张能力很强,现在3000多万股,以后扩到3亿股,每股价格不会低于6、7元的。”(连载六·文/何晓晴)

  周正毅的农凯集团涉足的另一家上市公司是英雄股份(600844)。2002年9月24日,英雄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第一大股东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公司(上海轻工)将所持有的英雄股份国家股股份4324.8万股,转让给上海市农业投资总公司(上海农投);另将其持有的英雄国家股股份4568.5万股转让给上海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产业化集团)。转让后上海轻工仍为英雄股份第一大股东,产业化集团为公司第二大股东,上海农投为公司第三大股东。

  农凯集团持有产业化集团46.49%的股权,为产业化集团的第一大股东。因此,股权转让后,农凯集团成为英雄股份的间接持有人。

  2002年前后,周正毅开始在香港市场造势,先后收购了两家香港上市公司。

  2001年11月,周正毅以6180万港元收购“盈荣集团”(1104,HK)大股东“凤麟家族”74%的控股权。“盈荣集团” 为一家亏损企业,停牌时股价1.1元,而周只用0.418元的低价就收购成功。收购后,毛玉萍担任董事局主席,股票名称也改为“上海商贸控股”。

  2002年5月初,周正毅通过中银国际融资20亿元港币,宣布斥资15亿港元,从李嘉诚旗下的和黄以及爱立信等公司手中收购“建联通” (现已更名为上海地产,0067,HK)59.98%股权,在香港再度买壳上市。当时“建联通”净资产有23.5亿港元。这两笔收购是内地民企在香港收购案例中的最大手笔。

  当有人问及收购这两家上市公司之后将如何运作时,作为股市老庄家的周正毅无意中透露了他通过对上市公司的收购在香港造势的玄机:“我们不赚上市公司的钱,只赚市场的钱。”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