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阅读史:正常的时代应是读书自由时代
2008年07月14日 19:16南方都市报 】 【打印

当时在学校里给报纸投稿,发表了还好,发表不了是一件很让人难为情的事,特别是像《人民日报》那样的地方。我把那封退稿信悄悄地收起来,没有和任何人说过。我保留了许多20多年前和朋友往来的信件,这封退稿信或许还在家里,只是我一时找不到了,如果有一天再见到了它,会感到万分亲切的。文章肯定不行,但我依然珍惜当时的热情和勇气。

要是那时我读的是《唐诗三百首》就好了

回想自己的读书生活,最大的感受是最能读书的时候没有书读,有书读了,已经错过了最好的读书时光。我总觉得,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应该在他上大学之前,把那些应该读的书都读完,就像我们的前辈那样,读书也是需要童子功的。过了那个年纪,再用功,就是另一回事了。

我是60年代初出生的人,整个中学生活是在“文革”中度过的。而“文革”中是没有书可读的,就是有书可读,那些书多数也没什么用。一个人应该在他该念书时就念书,而且要念一点正经书,不能白念,现在想起来,我最能念书的时候念的那些书,后来多数对我没有什么用,或者说,还有副作用。

我少年失怙,母亲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她是一个知道文化是好东西的人,小的时候,她让我背得最多的是《毛主席诗词》,我在上小学以前,已经背会了当时能找到的所有毛主席诗词。我后来对文学有一点兴趣,这可能是最初的萌芽。我现在想,要是那时我读的是《唐诗三百首》就好了,那可以让我享用一生,可惜我没赶上那样的好时候。

我上小学的时候是70年代初,有一次从学校废弃的图书馆里找到一本《屠格涅夫回忆录》,薄薄一册,是蒋路先生翻译的。这本书主要写屠格涅夫自己的文学活动,我就是从那本书里知道了许多19世纪的俄国作家。那时喜欢读这本书,主要还是喜欢蒋路先生的文字,他的译笔和当时流行的说话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后来就是鲁迅的作品。那时能见到最多的书就是白色封面的鲁迅著作,一本一本的小册子。鲁迅的书,根本就看不懂,但对书中提到的人物有些兴趣。

一个正常的时代,应该是一个读书自由的时代,要相信人是有很强选择能力的,它想看什么书就让他看去,时间长了他总会知道好坏,一个在自由选择环境里长大的人才会身心健康。如果一个社会连读书的自由都没有了,那是很可怕的。我个人认为,在中国知识分子中,193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基本是没有读过书的。不是没有能读书的人,是以后成长的年代里没有书可读了。

谢泳,学者,1961年生于山西榆次,从事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研究,著有《逝去的年代》、《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杂书过眼录》等。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谢泳   编辑: 严彬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