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官任免新气象
今年数月之内,两名党外人士相继“入阁”。先是中国致公党副主席万钢被任命为科技部部长,他是1972年傅作义辞任水利电力部长后35年来首位民主党派人士出任政府部长;继之无党派人士陈竺被任命为卫生部部长,他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首位出任国务院组成部门正职的无党派人士。
中共十七大召开在即,党外人士相继“入阁”,看似偶然,实则早有决策。200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担任国家和政府领导职务,是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内容。
万、陈二君,均为海归人士,专业突出,实乃国际权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当年,李世民尝云:“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包容的用人政策成就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中共破除党派藩篱,延揽党外精英入阁,反映出执政党宽广的视野和豪迈的气魄,也必将铸就新的盛世。
梳理十六大以来省部级高官人事变动,气象颇新。除了党外人士“入阁”,其他如省部级高官的年轻化专业化,高官问责“不上大夫”的“惯例”被打破,党委书记“减副”、党委书记兼任人大主任,一系列变动也凸显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执政新理念……
党外人士“入阁”
几个月之前的两次任命,将这两个此前并不显山露水的党外人士推到舆论的中心。
4月27日上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表决决定,任命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汽车专家万钢为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成为改革开放以来首位担任部长的民主党派人士。他是1972年傅作义辞任水利电力部部长后35年来,首位民主党派人士担任政府部长。
“我深深感到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人民的重托。”在科技部当天下午举行的会议上,万钢的发言颇为动情。
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的精诚合作,在建国初期曾经有良好的开端。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3人(宋庆龄、李济深、张澜);56名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27人。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任命的政务院副总理4人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2人;15名政务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9人;在政务院所辖34个部、会、院、署、行的正职负责人中,非共产党人士占到14人;省市政府主席、副主席中,非共产党人士占到54名。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国务院各部委中有非共产党部长(主任)9人,地方政府中有省长3人,正副厅局长403人。
遗憾的是,这一良好制度设计,从1957年开始,受到了扭曲,在“文革”中更是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1957年的反右斗争及其后来不断的政治运动,使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任用状况急速改变,他们当中的一些代表人物大多被安排在人大和政协,尽管在省市以下各级政府中也都有一定数量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担任领导,但几乎都是副职。不仅如此,就连国家管理的企事业单位,专业性极强的学校校长、医院院长,大大小小的社长、经理,也很少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即使有,也都是带“副”字的。
从1974年水利部长傅作义逝世直到现在,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在国家部级及以上机构担任的都是副职。民进主席许嘉璐曾在1994年到2000年出任过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此机构是副部级,但许嘉璐未兼任国家教委副主任、教育部副部长,所以算专职)。
截至2004年底,共有3.2万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其中,有19人担任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委领导职务;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非中共党员副省长、副主席、副市长27人;全国397个市(州、盟、区)人民政府中,非中共党员有354人担任副市(州、盟、区)长;有19人担任省级法院副院长和检察院副检察长,有87人担任地市级法院副院长和检察院副检察长。
万钢之后,谁是“第二个万钢”猜测相伴而来,但没想到的是,第二个很快就诞生。6月29日,有着从知青到中科院院士传奇经历的陈竺被任命为卫生部部长,再度引起热议。
“如果说万钢是破冰,那么陈竺就是推进”,北京大学政党研究中心主任金安平如此评述任命陈竺的意义。在他看来,陈竺、万钢的出现,既是执政党信心增强的表现,也体现了中央对推进民主政治的决心,“在多党合作的框架早已搭建完成的情况下,将其做实已是必然趋势。”
在积极评价的同时,对于两个被赋予“标志”意义的任命,不少专家的评价仍保持谨慎乐观。中央党校教授王贵秀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虽然两人的任命已经是一大进步,但与建国初期还不能相比,且毕竟还只是两人,还没有普遍性意义。中央党校王长江教授也对本报记者说,两党外人士任正职是扩大民主的尝试,是在现有体制框架里的进一步发挥,做法值得肯定,比过去有很大进步,但他同时认为还有待观察,现在下结论很难。
对于“党外入阁”,王长江还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从政治架构上,民主党派站在监督的角度会更好,即使有正职的任命,例如监察部长这样监督工作的职位可能更适合,而本次任命的卫生、科技两部长直接参与政府的决策事务,变成了当事者。何种形式更为适合值得探讨;同时,对于两部长产生的路径,他也认为虽然形式上是人大任命,但主要还是执政党认可和授权,如果采取通过由老百姓选举授权可能意义更大,也比较可靠。
与陈竺、万钢同时的还有两项任命,原卫生部部长高强改任卫生部副部长、党组书记,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兼任中共科技部党组书记职务。由此也引起一个疑问:部长和书记能否“和平共处”,到底谁说了算?
在7月10日举行的卫生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就俄罗斯文传电讯社记者关于新部长“党外身份”的提问回应称,陈竺担任卫生部长是中央的重要决定,新部长到任以后,卫生部所有的同事都非常有信心、决心。他还披露了这样一个细节:陈部长就任以后,在卫生部第一次全体干部大会上曾经引用了两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表明了他的决心和信心。
在6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也同样面对这一提问,万钢回应称,他是4月27日由总理提名,由人大常委会批准,担任了科技部部长。对于他自己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自己虽然当过科学家,也做过工程师,也做过大学的校长,但是,政府部门的工作经验确实还是不足的。对于党外身份,他称在多党合作方面还是很有一些经历和经验的,认为决策是民主、集体、科学的过程,并列举自己曾任同济大学校长时,同样有过以党外人士身份与党委书记成功合作的经历。
上任已经数月,带着外界党外人士如何开展工作的观望,两位党外部长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除了2007国际生物经济大会这样的国际性会议场合以及袁隆平院士的先进事迹报告会,科技部长万钢甚少在公众面前露面,联系科技部新闻官员,称万钢正在国外考察。
作为与群众关系密切的卫生部负责人,陈竺在公众面前的亮相较为频繁:9月20-21日,在山西晋城参加全国农村爱国卫生工作现场会,同时隆重纪念我国爱国卫生运动55周年。9月6日-7日,出席在北京举行的2007国际医院交流与合作论坛;9月1日,出席在北京举行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带队在贵州督导2007年全国医院管理年活动和卫生系统护士技能竞赛督导考核;参加8月18日在京举办的“中国器官移植论坛”。
两人之后,是否还有来者?中央党校党史部主任、教授柳建辉认为,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党外人士参加国家政权的多层面安排会进一步扩大,安排的人数也会更多,他们也会更加有职有权。下一步,在各方面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将逐步有意识地解决目前党外人士基本都是“副职”和主要在“文教卫部门”安排的现象,重点在涉及行政执法监督、与民众利益密切相关、紧密联系知识分子、专业技术性强的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选配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担任领导职务,特别是条件具备的人士担任正职。同时,还将通过一系列制度措施,保证他们任职后能够独当一面地开展工作,充分履行其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