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病儿高死亡率的背后是什么
2008年04月30日 08:54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 【打印

作者:徐琼

让每一个尤其是面临死亡之虞的病患得到同等的救护,是我们以为并期待的公共卫生机制的基本职能。但在疫情酝酿爆发长达近两月的安徽阜阳,这个机制却全然失效。

截至4月28日,安徽阜阳累计报告肠道病毒EV71感染病例1520例,死亡20例。相对应的数据是,同样在本月,新加坡一周激增1250例手足口病病例,但并无一例死亡报告。另据去年5月21日的公开资料,2007年全国报告手足口病病例5459例,死亡也才2人。手足口病,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发的“并不罕见”的传染病,为什么独独在安徽阜阳为祸之烈,竟至于短时间内夺走20条幼小的生命?

媒体报道的病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能见的视角:在这样一场并不致命的疫情中,病儿的生或死,居然并不取决于一套成熟有效、人人均享的公共医疗保障系统,而更多的依赖于病儿方面的自救,确切地说,取决于父母智识水平的高低、信息获取的快慢、人脉关系的多寡以及支付能力的强弱。

4岁零5个月的丁丁是不幸染病又幸运康复的一个。他4月19日晚上脸上开始起水泡,他的母亲王女士警觉地想起了最近传说中的可怕病症,当晚就将丁丁送到了阜阳市人民医院。直至发病第三天,医院仍然声称只不过是普通的发烧。但门路颇广的王女士找到第二医院一位相识的大夫,在检查后断定孩子感染了EV71肠道病毒———她听说有孩子从发病到死亡,中间不超过20个小时。转到第二医院后,目前丁丁已经可以由母亲抱着出院晒晒太阳了。

丁丁的幸运在于,她的母亲有智识有觉悟,掌握最新信息,在医院有熟人能尽快确诊,而且,能够负担昂贵的抢救费用(住院一周5000多元,并须注射多针人体免疫球蛋白)。

而在公开的信息渠道封闭或歪曲的情况下,那些连“谣言”都未能到达的农村,患儿的命运就很叵测———他们的父母信息不通,亦没有通达医院获得特殊对待的门路,最后可能也难于支付“人体免疫球蛋白”这样的昂贵针药。

可以悲哀地预见,最终的死亡患儿名单上,又会是农村患儿占多数。无数事例证明,在缺乏公平的投入机制、屡出纰漏的监管机制之下,受害者总是离政策、资源及信息最远的贫弱农民———发端于安徽阜阳的假奶粉事件如此,同样肇始于安徽阜阳的欣弗不良反应事件也是如此。

“患儿均在6岁以下,多为两岁左右幼儿”,这些生命稚弱而又蓬勃生长,他们与外界接触的通常方式是动手动脚,与小伙伴们更是耳鬓厮磨,抓来挠去,无论是对病菌,还是对成人社会的疏漏,他们完全不设防。

在这个环境每况愈下、病毒日新月异的世界,谁来为孩童设防?只能仰仗于公平、积极且高效的医疗卫生体制。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徐琼   编辑: 王平伟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奥运火炬传递凤凰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