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2008年10月20日 11:17新华网 】 【打印

新华视点:中国十五年入世之路

新华网北京11月11日电(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张毅 李佳路 车玉明 ) 公元2001年11月10日深夜,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这一天,距1986年7月中国正式申请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地位,已经过去了15年。

15年间,中国复关和入世谈判跌宕起伏,艰苦卓绝。如此艰难漫长的谈判,在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上,绝无仅有。

15年的谈判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历程,是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和对外贸易不断扩大的历程,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历程,也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真实写照。

15年间,中国从追求温饱到实现小康,完成了一个历史性的跨越。迈入新世纪的中国,正在日益强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1986年到1992年:6年时间、4万个问题,紧紧围绕着四个字——“市场经济”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把经济建设确定为各项工作的中心,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加快发展国民经济,也必然要求进一步加强与发展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这次会议产生的一个直接效应就是要让长期封闭、半封闭的中国尽快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之中。

1980年,中国先后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取得合法席位。在世界3个主要经济组织中,只有关贸总协定我们还没有参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以及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1982年,当时的外贸部给国务院写报告,建议参加关贸总协定。报告认为,关贸总协定是规范当时世界贸易的一个组织,关贸总协定的成员在当时的贸易总量占世界贸易总量的85%,同时中国与关贸总协定成员的贸易量占中国整个进出口贸易量的85%,这两个85%说明关贸总协定是相当重要的。中国参加与否,它的各种规则对中国都有直接、间接的约束力,所以,恢复在关贸总协定的缔约方地位对我们是有利的。

1982年11月,中国政府获得关贸总协定观察员身份并首次派团列席了关贸总协定第36届缔约方大会。1982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申请参加关贸总协定的报告。从1982年至1986年近4年的时间里,中国政府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1984年4月,中国成为关贸总协定特别观察员。1986年1月10日,中国国家领导人在会见关贸总协定秘书长邓克尔时,表示希望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方地位。

1986年7月10日,中国驻日内瓦代表团大使钱嘉东代表中国政府,向关贸总协定递交申请,要求恢复中国的缔约方地位。至此,中国复关、入世谈判拉开了序幕。1987年3月,关贸总协定理事会成立了“关于中国缔约方地位工作组”,同年7月任命瑞士驻关贸总协定大使基拉德先生为中国工作组主席,同年10月中国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在日内瓦举行,开始了中国的复关谈判。

按照关贸总协定的规则,中国“复关”谈判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中国的外贸体制进行审议,第二个阶段是实质阶段,进行双边市场准入谈判并起草议定书。第一个阶段的谈判进行了8年之久,仅仅审议中国外贸体制就进行了6年。

中国首任谈判代表团团长沈觉人回忆道,对中国外贸体制的审议实际上是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审议,当时中国还是一个以计划经济为主的国家,而关贸总协定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国际多边贸易组织。当时,各国代表提出的问题,很多是这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的差别所带来的。比如,你们计划怎么制订,你们的价格怎么定。那时,中国的价格大部分是国家制定的,关税也比较高。

一位参加中国复关入世谈判10年的同志回顾说,在审议中国外贸体制时一共提出了4万多个问题,但归结起来是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承诺不承诺搞市场经济的问题。

“市场经济”,对中国复关入世来说,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这一问题在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对外开放的实践中也不断被触及。在中国复关谈判初期,市场经济在中国还是理论上的禁区,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1978年第四季度召开的国务院务虚会,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4年10月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仍然延续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提法。

复关谈判中,美国代表说,世界上只有两种经济,一种叫计划经济,一种叫市场经济,没听说过商品经济。欧盟的代表说,他们翻了词典,英文里没有商品经济这个词,请中国代表给予解释。由于“商品经济”这几个字,使中国复关谈判的外贸体制审议迟迟得不到通过。

1990年底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那回事。”1992年初,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时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一番话,对于当时正处在理论十字路口的改革如同拨云见日,也为复关谈判扫清了障碍。

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四个字第一次写进中国的根本大法。

在党的十四大召开之际,外经贸部副部长佟志广率团正在日内瓦参加关贸总协定中国工作组第11次会议。事先已经写好了一个发言稿,内容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自上次会议以来取得了很大进展,试图说服外国谈判代表尽早结束对中国外贸体制的审议。收到十四大报告,中国代表团马上放弃了原先的稿子,按十四大报告的精神重新写。代表团团长佟志广在中国工作组会议上宣布,我们中国要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就是说国家是共产党领导的,但是市场经济,就其一般特征来说与其他国家搞的市场经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承诺搞市场经济,与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接上了轨。

这一承诺得到了关贸总协定缔约方的一致认可,工作组主席基拉德宣布结束对中国贸易体制的审议,进入实质性谈判。中方代表也宣布,欢迎缔约方与中方进行市场准入的谈判。持续了近六年的复关谈判终于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

1992年到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前的一次冲刺,复关谈判未能取得成功

从1992年12月开始到1994年8月,中国工作组又继续举行了6次会议。1994年4月,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与会各方签署了《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开始向世界贸易组织过渡。

1994年下半年,在世界贸易组织即将取代关贸总协定之前,中国与关贸总协定缔约方进行了密集谈判,希望在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之前,与主要缔约方达成协议,使中国顺利地以关贸总协定缔约方身份进入世贸组织。

1994年8月,中国提出改进后的农产品、非农产品和服务贸易减让表,作为解决中国复关问题的一揽子方案,并派出当时的海关总署关税司司长吴家煌为团长的市场准入代表团与缔约方进行了50多天的谈判。然而,一系列谈判并没有向中国预期的方向前进,在这场掺杂了政治因素的谈判中,一些缔约方提出的苛刻要求和态度让中国无法接受。

由于谈判立场差距过大,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之前,中国复关谈判的最后冲刺未能取得结果。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谷永江发表了一个措辞严厉的讲话,谴责少数缔约方蓄意阻挠、漫天要价。谷永江重申,中国复关的基本原则是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中国决不接受歧视性的复关条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不可能接受超出其经济承受能力的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价。

事后,谷永江认为,之所以复关谈判没有成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美国等国家并没有恢复中国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地位的政治意愿。在谈判过程中,不断出难题,提出许多非常苛刻的要求。尤其是在1989年发生的北京的那场政治风波之后,中国入世谈判成为一些发达国家试图制约中国、牵制中国的砝码,使得中国入世谈判成为一场政治性很强的经济谈判,演变成一个重大的政治和外交课题。

另一方面,在当时的复关谈判中,国内也有一些不协调的地方,存在不同意见。 毕竟中国刚刚从计划经济这个封闭的经济体制中走出来,经济体制离市场经济体系还相差很远。国内一些部门一时还难以接受关贸总协定的规定。在进一步开放市场问题上,一些部门还有很多顾虑。客观来看,当时国内在思想认识和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没有因谈判的曲折受到影响,仍然在加快进行。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任务,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

1995年至2001年:“世界贸易组织没有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参加是不完整的”,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入世谈判终获成功

随着关贸总协定的结束,历史翻开新的一页。虽然中国未能及时复关,但中国人民加快发展、改革开放的决心不但没有变化,反而因自身的发展壮大而更为坚定。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从1995年7月中国的复关谈判转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简称入世谈判。中国入世,既是复关谈判的延续,又有了许多新的内容,谈判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世界贸易组织是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总部设在日内瓦,现有142个成员,负责管理世界多边贸易秩序,又被称为“经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使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各国经济贸易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约束性也进一步严格。

与此同时,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世界政治和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怎么办?

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积极参与、趋利避害的方针,并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作为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要准备。

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判断国际国内形势,高瞻远瞩,总揽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中国的大国地位,有利于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中国在经济上全面进入世界经济主流的重要举措。

在加快谈判进程的同时,中国进一步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以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中国在计划、财税、金融、外贸、外汇等领域全面推行了改革,在经济生活中更多地用市场配置资源,使之更加适应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通过积极参加国际经济体系,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促进了改革发展,提高了经济的整体素质。中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经济总量和外贸排名都在不长的一个时期内上升到世界第七位,这使中国在入世谈判中的“腰板”更硬。同时对外开放的深入使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成为更多人的共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得到了国内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无论复关还是入世,在漫长的谈判进程中,中国领导人始终予以高度关心和重视。1998年6月17日,江泽民主席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提出了中国入世的三项原则,第一,世贸组织既然是一个国际组织,没有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参加是不完整的;第二,中国只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参加;第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其权利和义务一定要平衡。这三项原则成为中国入世谈判的基本原则。

1999年4月朱镕基总理访美期间,中美签署了中美农业合作协议并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发表联合声明。美国承诺“坚定地支持中国于1999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99年9月11日,江泽民主席与克林顿总统在APEC第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会晤时再次谈到中美世贸谈判。江主席说,中方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直持积极态度,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建立一个完整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的需要。我们希望谈判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争取早日达成协议。克林顿总统表示,美国支持中国尽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希望尽快结束同中国的谈判。

1999年11月10日至15日,中国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率领的中国代表团,与美国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率领的美国代表团在北京进行了六天六夜的艰苦谈判。在谈判陷于僵局的最后关头,朱镕基总理亲自出面,解决了分歧,达成了协议,使中美之间的谈判宣告结束。

此后,中国又与欧盟等世贸成员达成了协议,并于2001年9月13日,同最后一个提出谈判的成员墨西哥达成了协议。

2001年9月17日,世贸组织中国工作组第18次会议通过了中国入世议定书及附件和中国工作组报告书,标志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全部结束。

今天,2001年11月11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中国签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议定书。再过一个月,中国就将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十五年漫长的复关入世谈判,跨越了两个世纪。十五年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十五年间,中国谈判代表团团长换了四任;十五年间,一批黑发人谈成了白发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必将写下这令人难以忘怀的篇章。(完)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