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武忆长征:茅台酒泡脚解乏
2009年11月26日 09:18人民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美酒河谷风光

茅台老酒坊一角

  当国人举杯畅饮,同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成功举办,迎接国庆佳节到来之际,笔者不禁想起红军长征与国酒茅台的故事。

  1930年至1936年,红七军、红三军、红六军团、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多次进入贵州,先后攻克31座县城,经过30多个县境,足迹遍及67个县。红军所到之处,留下大量遗址、遗迹和遗物。其中不可移动文物数以百计。不可移动文物,又称“有形文物”或“物质文化遗产”;而与此对应的“无形文物”,又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其价值特别重要者,已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茅台酒虽然是物质,但因其无形状而且可移动,难以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因而,在文物保护中尚未找到应有的位置。不过,在贵州酒文化博物馆中,茅台酒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红军长征与国酒茅台有过一段令人难忘的奇缘。

  1935年3月中旬,中央红军长征到茅台,由此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史称“四渡赤水”的关键行动。当时茅台有许多酒厂,尤以“茅台老酒坊”最负盛名。“茅台老酒坊”建于光绪三年(1877年),由“杨柳井”、“粮仓房”、“曲药房”、“窖池”、“包装车间”等组成,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此外还有“成义酒房”、“荣和酒房”、“衡昌酒房”。红军转战到茅台,曾用茅台酒疗伤。当年从茅台渡口三渡赤水的老红军,对此多有回忆文字,是研究红军长征与国酒茅台特殊关系的珍贵资料。

  1936年8月,中央军委为“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外进行大规模的募捐运动”,号召红军指战员撰写征途中的精彩片断。《茅台酒》一文是时任红一军团教导营教员的熊伯涛撰写的。1937年,中共在法国巴黎主办的《救国时报》转载了这篇文章。茅台酒自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荣获金奖之后,此文是在国内外宣传茅台酒的第一篇文章。

  时任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治委员的杨成武,在《忆长征》一书中写道:“转移到茅台镇,著名的茅台酒就产在这里。土豪家里坛坛罐罐都盛满茅台酒。我们把从土豪家里没收来的财物、粮食和茅台酒,除部队留了一些外,全部分给了群众……不会喝酒的(红军指战员),也都装上一壶,留下来洗脚活血,舒舒筋骨。”时任红一军团一师参谋长的耿飚,在回忆录中写道:“(3月)16日攻占仁怀,这里是举世闻名的茅台酒产地,到处是烧锅酒坊,空气里弥漫着一阵阵醇酒的酱香。尽管戎马倥偬,指战员们还是向老乡买来茅台酒,会喝酒的细细品尝,不会喝的便装在水壶里,行军中用来擦腿搓脚,舒筋活血。”时任军委纵队干部团上干队队长的萧劲光,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在茅台驻扎了3天,我和一些同志去参观了一家酒厂。有很大的酒池,还有一排排的酒桶。我们品尝了这种名酒,芳香甘甜,沁人心脾,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有些同志还买了些用水壶装着,留着在路上擦脚解乏。”时任红三军团教导营政治委员李志民在回忆录中写道:“有个战士想到白酒能舒筋活络,连日行军打仗两条腿都跑得酸疼麻木,睡觉前用白酒擦擦腿脚,明天行军肯定轻松很多,便舀起一茶缸带回班里,大家用手指沾茅台酒揉搓小腿、脚板,热乎乎的挺舒服……新中国成立后,每当宴会上饮茅台酒的时候,我常回想起长征途中这段用茅台酒泡脚的故事来。”

  长征时随干部休养连行军的著名作家成仿吾,在1977年出版的回忆录中写道:“茅台镇是茅台名酒的家乡,紧靠赤水河边有好几个酒厂与作坊。政治部出了布告,不让进入这些私人企业,门都关着。大家从门缝往里看,见有一些很大的木桶与成排的水缸。酒香扑鼻而来,熏人欲醉。地主豪绅家都有很多大缸,盛着茅台酒,有的还密封着,大概是多年的陈酒。我们有些人本来喜欢喝几杯,但因军情紧急,不敢多饮,主要是弄来擦脚,恢复行路的疲劳,而茅台酒擦脚,确有奇效,大家莫不称赞。”

  70多个春秋过去了,品读红军历史文献,犹如品尝国酒茅台,让人深深感到:茅台酒的无形文物价值,可与有形文物价值媲美。令人欣慰的是,保留下来的“茅台老酒坊”已被公布为遵义市文物保护单位。

茅台酒   泡脚   杨成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高蕾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