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8年04月29日 18:09中安在线 】 【打印

粮食:政策、科技、大户多轮驱动 生产迈上新台阶

春光明媚,菜花飘香。这两天,位于长江之滨的安庆市望江县太慈镇种粮大户陈群正带领一帮人忙着进行早稻育秧。老陈告诉记者,今年初,他和村民把土地承包期限从三年延长到八年,准备进一步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投入,让自己的6000亩承包田变成吨粮田。

抚着崭新的“福田”牌拖拉机,老陈自豪地说,这是他作为种粮大户,从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手中领取的奖品。这几年安徽省里对种粮的鼓励政策,让老陈的干劲越来越大,他的种粮面积不仅从300多亩扩大到6000亩,又配套上马了一个日产80吨的碾米厂,还利用秸秆、米糠搞起了胡羊养殖,形成了种、养、加工一条龙的稻米产业链。

一年之际在于春,对于淮北平原来说,四月正是小麦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中共十七大代表、宿州市夹沟镇夏刘寨村种粮大户王化东望着承包田里长势良好的8000亩小麦,心里有着说不出的高兴。老王告诉我们,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推动下,自己承包田的规模每年都在扩大。种粮的利润虽然不太高,但是规模扩大以后,机械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这种粮的效益就体现出来了。

村里部分土地由王化东承包经营后,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村民不再担心家里的土地没人管,青壮劳动力纷纷外出搞起“劳务经济”。不能外出务工的,在王化东的农业科技公司上班。现在,夏刘寨村村民人人有事干,个个有钱赚,平均年收入在5000元以上。

安徽省省长王三运在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算了这样一笔帐:税费改革前,全省农民人均上交税费109.4元,近年来,不仅免除了农业税,全省累计发放粮食、农资、良种、农机等各类补贴123亿元,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得到的政府补贴达到139元。安徽各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中得到了实惠。在中央和省里各项惠农政策的带动下,安徽省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

农业生产的科技化,是现代农业的鲜明特征。为促进粮食优质高产、农民增收,近几年安徽省不断加快科技兴农步伐,农业科技支撑力进一步增强。自2005年起,在安徽农业大学教授胡承霖的倡议下,安徽省先后启动了以“依靠科技、提高单产”为主要内容的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目前,安徽省每年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100多个,适用技术推广面积2亿多亩次,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亳州市农科所副所长刘伟民历经多年,培育出集高产、优质、多抗于一体的小麦新系“皖麦38”,累计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直接带动农民增收20多亿元。

2005年以来,安徽省粮食总产一直稳定在550亿斤以上。2007年,在淮河流域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的情况下,全省粮食产量达到了580亿斤,创历史最好水平。2007年,全省粮食生产累计新增产值31亿元,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62元。

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由单一增量向增量提质转变,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一项根本任务。安徽省农委主任毕美家说,调整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正是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质量的核心。

小小山核桃,使宁国市南极乡梅村摘下“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一村”的桂冠。村民李自荣说,以前大伙儿守着一亩三分田种植传统农作物,一年忙下来不过糊个口。后来市里扶持大伙儿发展山核桃,使全村山核桃面积扩大到4万亩,平均年产量达1100吨,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2605元,是全市农民人均收入的5倍多。“特色农业高产又高效。”李自荣充满感慨地说。

不仅在梅村,近年来安徽省许多地方立足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一村一品”,发展块状农业,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乡)浮出水面。2007年,全省瓜菜、茶叶、蚕茧、水果等特色作物产值分别达180亿元、17亿元、8亿元和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1%、10%、42%和15.8%。

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安徽省不仅发展特色农产品,同时注重在农作物品种、品质、结构上下功夫,着力提升农产品的优质化水平。去年全省粮食作物优质率达56%,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规模化养殖比重30%,提高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许多地方重视提升产业层次,使我省农业结构调整逐渐突破在农业内部配置资源的局限,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展开,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格局逐步改变,农村经济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质能源等产业发展加快。数据显示,全省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省级龙头企业由175家发展到313家,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达120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4580多个,带动农户220万户,占全省农户的16.7%。

农产品:商品化率大幅提升

对于固镇县连城镇农民张敬道来说,2007年的秋天真是“丰收的季节”。他家的5亩花生地是镇里绿色食品原料花生生产基地一部分,由于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地里长出的花生产量高,品质好,价格比市场价每公斤高出一元。他开心地说:“俺家今年能收一万多公斤花生,收入有4万多元呢!”

全面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专家指出,要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率,就必须向绿色农业迈进。

事实上,近年来全省各地都像固镇县连城镇一样,以基地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系数不断提高。全省蔬菜生产基地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7%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个百分点。连续几年,畜产品瘦肉精检出率为0,水产品氯霉素检出率为0。同时,农业“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步伐加快。到去年底,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540个,产地监控面积1500万亩,产值超100亿元,出口创汇7100万美元;认证的有机食品22个,有110多万亩茶园通过各类机构有机茶叶产地认证。目前全省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01个,总面积40万公顷。

发展优势农产品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自2005年开始,我省着力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布局,积极引导,构建以专业化、区域化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基本框架,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种植业形成了10个产业带,畜牧业产业带6个,渔业产业带5个。

农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其综合竞争力和出口能力大大增强。五年来,我省进入上海农产品市场的农业企业,由原来的10多家增加到800多家,产品由几十个增加到100多个。农产品出口也出现大幅增长趋势,全年全省农产品出口7.56亿美元,比2006年同期净增1.16亿美元,同比增长18%。

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不仅加快了安徽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进程,也推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3000元大关,达3556元,同比增加587元,增长19.8%,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特约记者:宗兆宣)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宗兆宣   编辑: 陶沙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奥运火炬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