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成效明显
2008年04月29日 18:08中安在线 】 【打印

消除择校热:“铜陵经验”凸现教育公平

安徽铜陵,一个仅有70万人口的小城,却是中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天堂”。在这座城市,“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在这座城市,盛行于全国的“择校风”已然风平浪静。

2007年3月5日,来自铜陵七中小学部的学生涂潇涵走进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与主持人崔永元以及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郭金龙一起对话“教育公平”,并充当主持人对嘉宾进行了现场采访。可在2005年以前,涂潇涵却因为身在厂办学校而没有资格参加全市范围的比赛。从最初的“丑小鸭”到现在获全市“金话筒”主持大奖,涂潇涵经历了铜陵几年来教育均衡的发展,也见证了安徽教育公平的进程。

铜陵七中原先是一所厂办学校,那时不仅教学质量和师资和市区学校比相差甚远,连硬件设施也非常老旧。当时班上不少同学都转学到市区学校去读书了,涂潇涵因为年龄小,才没有转学。但厂办学校不能参加市里组织的各种比赛活动,这让从小就喜欢唱歌朗诵的涂潇涵颇为失望。

这种情形在2005年得到了改善。针对中小学择校风愈演愈烈的状况,铜陵市委、市政府率先提出了“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并立足本地实际,开始调整城市中小学教育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合理调配优秀校长和教师,加强薄弱中小学建设,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鼓励各个学校办出自己特色;坚持依法办学,严格执行小学和初中“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政策,保障生源的均衡分布。

在这场“消除择校热的持久战”中,涂潇涵所在的厂办学校划归教育局管辖,并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重新改建。同学们惊讶地发现当时最有名的实验小学的老师也调到他们学校来上课了,于是一些原本在市区择校的学生又开始回到七中来。而最令涂潇涵高兴的是,她终于可以和其他市区学校的学生一起同台竞技了。小学四年级时,涂潇涵第一次走出校门参加全市的诗歌朗诵比赛,得了全市第一名。

涂潇涵告诉记者,现在,学校离她家很近,每天骑车只要10分钟,除了上课学功课以及课余的学习外,剩下的时间还很充裕,可以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涂潇涵兴奋地说:“如果铜陵没有取消择校,我想我也没有机会发展我的特长。”

经过多年的努力,铜陵市发展均衡教育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全市义务教育总体质量不断提高,不同学校硬件建设方面的差距明显缩小,办学水平大体相当,小学和初中消除了“择校风”,教育乱收费现象也得到有效遏制。

原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安徽调研时对铜陵“教育均衡之路”给予了高度评价,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铜陵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切实化解“上学难、上学贵”的矛盾。

“铜陵经验”,让教育公平不再是个梦想。

民生工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助推器”

有了铜陵这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验田”的成功经验,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程艺对未来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他表示:“我们要在三年内基本消除区域教育不均衡”。

家住合肥市荷塘月色小区的王和奇两年来一直在为孩子的上学问题犯愁,因为小区邻近北郊,学区内没有一所条件较好的学校。

随着合肥市城市布局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住宅小区开始向城市周边聚集。老城区学校集中、新小区缺少优质教育资源的问题也愈发地凸现出来。针对这种情况,合肥市对2002年以来所有新建小区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科学规划,最终确定以新建、“名校办分校”和“名校整体搬迁”的方式建设33所学校,覆盖47个小区。仅用了一年时间, 33所学校全部建设完成并于2007年9月份对外招生,解决了4万名学生的就近上学问题。现在,王和奇的孩子进入了离家只有5分钟路程的海棠花园小学就学。王和奇高兴地告诉记者:“学校的硬件设施都是非常好的,教师的素质、教学水平也都是非常高的,我们家长非常放心。”

如今,不仅是城市里的学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也能享受到均衡教育的成果。在阜阳市颍泉区周棚镇中学,九(9)班学生史优雅最喜欢的多媒体远程英语课正在进行。城里优秀教师准确的发音、启发式的引导让她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领会。史优雅骄傲地说:“自从我们有了这个系统,我们也能接受到城市里的老师给我们上的课,我们也能像城里孩子那样接受良好教育”。

现在在安徽省,随着“城镇多媒体网络电脑教室工程”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顺利实施,全省已经有96%的中小学可以共享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

2007年,对安徽省来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机:国家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而安徽省更是先行一步,同步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学杂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在安徽省实施的十二项民生工程中,涉及教育的就有三项。

2007年,安徽省投入这三项民生工程的资金超过33亿元,获益学生900多万人,为135万名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为29万名贫困家庭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两基”人口覆盖率达100%,特殊教育在学人数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达400所,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截止2007年底,安徽省已经全面完成库存D类危房的改造任务,完成项目面积达193.25万平方米……2007年,安徽省还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这个基本标准消除了城乡之间的差别。启动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化建设,建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体系,开展全省义务教育资源调查,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全省义务教育办学标准化建设各市,县(区)规划,并对各市,县(区)规划实施进展状况进行评估考核。

这一系列的数字和做法不但真实反映了安徽省教育事业发展的累累硕果,也表明了安徽省努力消除区域教育不均衡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城乡教师交流均衡教育发展新举措

如果说加强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工程,那么,优化师资配备就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核心工作。2007年,在安徽省的城市和乡村学校之间,一大批教师互相交流,其目标是促进义务教育师资均衡。

2007年对安庆市高崎小学优秀数学教师何丽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她原本平静的生活轨迹突然发生了改变。一夜之间,这位市重点小学的学科带头人“摇身一变”,成了安庆市大观区山口中心小学的一名“乡村女教师”。

何丽告诉记者,按照安徽省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相关政策,作为学科带头人,她必须到对口帮扶的农村小学支教一年。

在支教的一年里,何老师过上了早出晚归的生活。每天上下班40多公里的路程,她风雨无阻;在这里,何老师既是孩子们的老师,也是所有农村教师的老师。她不但要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还要面向农村教师组织讲座,开设观摩课,对他们进行业务辅导,培养农村教师队伍。

在何老师走进山口中心小学的同时,山口中心小学的英语老师刘传宏也正在为如何适应城市学校的教学节奏而犯愁。作为交流对象,刘传宏和何丽老师互换了身份,成了省级示范学校高崎小学的一名英语教师,一到学校,刘老师就被安排承担4个班的英语课。刘老师告诉我们:虽然是来学习的,但是高崎小学在工作上对她的要求完全和他们学校自己的老师一样,还要参加他们所有的各种各样教育教学方面的活动,这对于一位乡村教师来说,刚开始真的是不太适应。

来到高崎小学短短的几天,刘老师就发现自己在英语口语发音、教学方法、教案数学等方面与城里老师的差距。于是,请老师们来听自己讲课、发现不足,每天拿着备课本向老教师请教,和教研组的同事们一起探究教学方法,课堂下的刘老师俨然就是一位勤奋好学的“好学生”。半个学期过去后,刘老师就成为了高崎小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英语教师之一。

“我们想在新的一年里,成为一座桥梁,架起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桥梁,为教育的均衡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变形”即将结束的时候,两位老师说出了她们共同的心声。

滁州市南谯区担子中心学校还针对村小学教师配备不齐的现状实行音乐,体育,美术,英语学科教师“走教制”,2007年有25名教师“走教”,优化了教师资源配置,有效地促进了学区内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像何丽和刘传宏这样“互换身份”的老师,在安徽省还有很多。2007年,安徽省明确对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实行重点倾斜的政策:城镇学校新进教师原则上应先到农村学校任教1年至3年,并将其作为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称的标准之一;编制重点向城区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倾斜;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满6年的教师和任职满两届的校长,按照规定,在学区内交流到薄弱学校任教。此外,在城镇中小学、农村中心学校设置5%-10%的流动岗位,用于聘用本校以外的具有教师资格的优秀人才。同时,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和城镇学校教师工资统一标准,并将其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保证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标准。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从根本上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区域教育均衡。(特约记者:余燕艳)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余燕艳   编辑: 陶沙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奥运火炬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