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屌丝上升渠道

导读:

最近,电影《中国合伙人》大热。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一个讲述中国式成功的电影,它的英文名要叫“American Dreams in China”?为什么80年代的一些大学生,挤破头要去美国发展?为什么最后在影片结尾,一个中国企业家的成功要以到美国上市、给美国实验室捐钱命名来实现? 这是我们做这些策划想要弄明白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部分中国人沉迷美国梦?

 

但我们用了“中国屌丝”一词。因为我们发现,无论贫贱富贵,周围自称屌丝的中国人越来越多,甚至有调查显示,“中国屌丝”已经达到数亿之多,“屌丝”简直有取代“中国人”这一称谓的趋势。为什么?蚁族、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自称屌丝尚可理解,但那些温饱无虞、有房有车、只不过小孩不能在北京高考的所谓中产, 为何也自称屌丝?这是我们做这些策划想弄明白的第二个问题:屌丝是否可以指代一些没什么背景、想改变现状但又看不到希望的人们?

 

今天,是系列策划的第一期,我们想探讨一下,部分自居屌丝的中国人,在所谓的“美国梦”沉迷症之下,他们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分享按钮       

不同的时代,美国梦有不同的内涵。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在一段时间内美国的社会发展成熟于中国,部分中国人不可避免的向往西方的财富与机会。民国时留学西方为探索中国发展出路。改革开放后第一拨移民潮是人身不安全与饥荒倒逼的结果,人们陷于运动的恐惧中无法自拔;第二拨移民潮是向往西方高等教育、追逐工作机会;第三拨移民潮是在认可国内工作机会的前提下,追逐财富安全、追求体面生活。现实是很多人难以在美国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突围,只能在追逐美国梦的过程中黯然折返。

请在这里输入图片名

1909年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合影

上世纪2、30年代:留学为救亡图存,探索中国出路

民国时期的留学史与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俨然是一部中国发展为一个独立自主国家的辛酸史。在内忧外患的时代环境下,当时的年轻人出国留学主要是为了探寻中国的出路,寻求救国理论。他们担负着同一个中国近代使命,就是救亡图存,探索中国发展出路。正如胡适所言,留学之目的在于“使后来之学子可以不必留学”。

对那一代人来说,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国家的前途也即个人的自我实现。他们完全可以选择离开贫穷落后的祖国,寻找安逸富足的生活,但他们学成之后几乎全部都选择了“回家”,为科学民主思潮的传播,为中国现代科技体系、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的建立,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请在这里输入图片名

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海报

80年代:去美国淘金 寻找梦想

改革开放以来有过几次公民出国潮,一是八十年代中期以私人留学为主要特征的出国潮,二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出国大潮。“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北京人在纽约》的这句经典台词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15年前,伴着刘欢的一曲《千万次的问》,全国人民都从荧屏上把目光投向了那个遥远的国度,那个制造了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魂牵梦绕的“美国梦”的国度。

上世纪80年代初,出国潮开始涌动。后来,这波“潮中人”的生存状态在1993年播出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被全景式地展现。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美国是一块遥远陌生而富足的土地,他们相信那里有无数的好机会。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不借付出极大的代价。但是他们在语言、文化、技能方面的欠缺注定他们难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突围,只能维持低收入、缺乏任何保障的生活状态。

   
请在这里输入图片名

21世纪:追逐财富安全 寻求体面生活

如果说过去的几次出国潮都是由于人们在中国国内无法得到经济和政治的满足,进入21世纪后,美国梦已经从留学变成了移民,移民的主力也主要是从中国经济发展中获取了红利的富裕阶层。是在认可国内工作机会的前提下,追逐财富安全、体面生活的结果。他们想对生活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注重生活质量,让生活回归生活本身。

① 为下一代换取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是大部分人移民的主要原因;

② 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层出不穷,让不少人逃离中国;

③ 工作压力大、无处可逃的焦虑感则让不少白领向往国外保障高、自然环境好、工作压力小的生活;

④ 在中国经营企业税负重,行政管制多,让不少企业家选择移民;

⑤ 出入境方便、活得有尊严,也让不少人做出移民的选择;

一代又一代“中国屌丝”们在生存的夹缝中努力想劈开一条向上的通道,对部分中国人来说,“美国”是一个符号,代表着平等的机会,代表着自由的表达,它是通往理想生活的通道。但是美国并不是天堂,真实的美国也不是遍地黄金,他们希望分享美国的财富与机会,却同时也要为这个梦付出代价。当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巨大机会,许多人的目光投回故土,他们发现,在这里实现梦想,也一样要付出努力与代价。

请在这里输入图片名

年轻人渴求平等机会:拼学历不如拼爹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卓元称,“拼爹”现在已不是个案,“一个靠拼爹才能出头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社会。上一代的资源优势,必须通过公平的渠道进行传递,必须给底层的人看到向上流动的希望。做到这一点,就是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拼爹流行,绝对会让其他年轻人变得心灰意冷、满腹怨气,甚至心生绝望和恨意。

每个年轻人都渴望更加自由公平的环境,我认为,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机会平等”,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在不同阶层中垂直流动的公平机会。

我们的社会应该努力扮演这样一种角色——在决定年轻人命运的最重要的教育、就业、上升等环节,当“富爸爸”所给予的或所尝试的,超出了法治范畴内的公平标准时,就让他碰壁,就坚决说“不”;当“穷爸爸”所给予的不能达到法治范畴内的公平标准时,就合理弥补,就提供帮助。

       
请在这里输入图片名

北京被厚厚的雾霾笼罩,交通陷入拥堵

中产阶层集体焦虑: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

那些明知国外精英生活不是很容易打拼的中产白领,为何放弃国内比较稳定的收入和生活,而甘愿到异国他乡做贩夫走卒?更何况这部分人移民时年龄已在30~40岁,选择余地与竞争力都相对较小,即便移民国外,生活可能远不如国内光鲜。用“牺牲”自己的无奈之举为下一代换取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是这部分人选择移民最主要的原因。而更多的无法放弃国内生活的人,选择的是花钱送孩子出国读书或者在国内的国际学校接受教育的方式,为孩子的未来和明天提供更多的选择。。

白领等精英人士的移民梦,更多是为了下一代。他们移民意愿的高涨,反映的是公众对教育、住房、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的集体性焦虑。

 
请在这里输入图片名

中国前首富黄光裕因内幕交易罪被判刑14年

富人没有安全感:害怕财产被剥夺

财产不安全是中国富裕阶层头顶挥之不去的阴影,是中国产权体制匮乏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典投射。中国的富裕阶层或者无法洗刷转型时期的原罪,同时被历史上革财富之命的心理暗示所震慑,担心中国无法形成现代的产权体制,纷纷出国。

04年国家开始出现国进民退,对民营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再加上,民营企业开始从制造业中溢出,往产业链的上游走,进入到金融与能源行业,但这两个行业都是国家垄断的领域,所以民营企业家们非常失望,开始出走。此外,政策环境对民营资本不够友好,社会对民营资本家原罪的质疑,都使得民营企业家的生存状态没有想象中好。重庆对民营企业家的打黑式围剿再一次将原罪的事情提升到了一个高度,很多人都相信有钱人是有原罪的,都是偷税漏税的。如何保护自己的财富,这也是民营企业家移民的一个理由。

人人都需要梦想。屌丝们做的最多的梦其实还不是美国梦,而是更现实的中国梦。对大多数的屌丝来说,对社会的期望不过是有公平的医疗教育体制,能上得起学看得起病,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对生活最朴素的期望。

请在这里输入图片名

占海特为自己争取在上海的中考权利

“异地高考”的梦

户籍地在江西的16岁小姑娘占海特,在上海完成9年义务教育后,因无上海户籍且不符合上海10类参加高考人员条件,可在上海考中专和职业技术学校或者返回原籍考高中,主动辍学在家。在北上广还有很多外地户籍的学生,因为一纸户口不能在当地参加高考。

2010年7月起,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随迁子女家长每个月都会向教育部提交一次建议书,呼吁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允许随迁人员子女随父母在经常居住地上学、参加高考。但是在高教资源不均、户籍制度牵绊、生源利益难调的多重背景下,异地高考这项关乎数千万考生的政策,似乎注定难以一步到位。

       
请在这里输入图片名

医院里排队挂号的人群

“能挂上号”的梦

“看个病像打仗,挂个号如春运”。大城市的三甲医院,想靠正常排队挂个专家号难度不下于春运时期抢一张火车票。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导致优质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好医院里。在北京的各大三甲医院里,几天几夜排队挂专家号的人比比皆是,即便如此,能挂到号的人也是少数,还有不少人只能转向票贩子。

对普通人来说,“病有所医”是最基本的需求,什么时候能不用背井离乡去看病,不用通宵达旦排队挂号,不会因为一个病最后人财两空,希望这不是一个遥远的梦。

 
请在这里输入图片名

电影《中国合伙人》剧照

“企业融资更容易”的梦

《中国合伙人》里,成东青的新梦想公司做大后最终成功在美国上市,终于称得上了世俗意义的“成功”二字。为什么中国的企业选择去美国上市。因为美国有庞大的融资市场,是国际资金的聚集地。

资本市场是完全市场化的,只要民营企业的业绩足够好,它一年中的融资规模和融资次数是不受限制的。成熟而有经验的投资者,合理的上市费用, 严谨的法律,极高的透明度。这些都是国内企业家梦想的市场环境。

一个健全的社会,更需要的不是屌丝逆袭的梦幻是传奇,而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真实机会。能让每个人的努力都有回报,能找到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的社会地位。“中国屌丝”的最终梦想是有一块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土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期望能与我们这个国家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请在这里输入图片名

美国自由女神像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平等机会

每个国家都有穷人,在美国,路边举着Hungry(饥饿)和Homeless(无家可归)大牌子的贫困者比比皆是。但这个国家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每一个人都有畅通的上升渠道,也就是所谓的“美国梦”。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说,他是第三代移民,美国给了他一个“机会平等”的平台,这个平台让每个人都有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因此,美国社会的拜金和仇富现象并不严重。任何国家都不存在绝对的平等机会,但美国是一个承认实力的国家,无论学生来自什么样的家庭,只要出类拔萃,就会得到学校的资助。

机会均等是美国梦的灵魂所在,大多数的美国人都会相信,他们能够通过不同的机会找到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社会地位。个人努力不可或缺,社会要做的是,当优秀人才出现时,给他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

       
请在这里输入图片名

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剧照

制度化的社会保障与未来

“去美国生孩子给孩子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这是一家中国赴美生子月子中心的广告。孩子是美国娃,就不必背着和体重差不多的书包去上学,不必为考大学而削尖脑袋,不必在大学毕业之后去人才市场和民工抢工作,不必在工作后为房子折腰。在移民者看来,拥有美国户口就拥有优质教育、清洁空气、安全食品、资产转移和安全感。

但美国只是梦想中的天堂,很多中产阶层放弃国内优越的生活条件移民美国,很多并不能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他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牺牲,大多还是为下一代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很多移民最后在疲惫与失望中回到故土。这种对美国梦的盲目向往,其实是对中国梦的真实期盼。屌丝们最期望的,还是在我们自己国家就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 1.你认为美国梦代表什么?(此问必选)
  • 2.你认为部分中国屌丝为何沉迷美国梦?(此问必选)
  • 3.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自我,而不用去做美国梦?(此问必选)

结语:

除了《中国合伙人》,最近多部中国电影都将某种寄托放在了美国。《致青春》里,男主角为了追求建筑事业的成功去了美国,最终功成,却因为放弃爱情而感到无比的挫败。《北京遇上西雅图》里,女主角被富商抛弃去美国生孩子,碰到为了孩子教育移民美国的男主角,俩人相互找到自我和彼此。即便在文艺作品里,所谓的“美国梦”也并不必然意味着成功,它更多是一种人心的表达。

 

电影《海上钢琴师》描述了如下情景:20世纪初,一艘名叫“弗吉尼亚”号的邮轮在汪洋大海中漂泊,要将船上的所有人带到一个新大陆,那个意味着自由、黄金与机会的梦想之地。时过境迁,“美国梦”已不再像电影中描绘的那么赤裸裸,但是它的余温一直在持续,它带出的隐喻是每个人希望拥有的平等机会与上升渠道,这不只是中国屌丝的欲望,也是人类共同的诉求。

 

在 电影《中国合伙人》中,一位中国精英去到美国去,结果只能洗盘子,最后,他还是回到中国,才实现了自己的成功梦想。“美国梦”曾经是60后、70后怀有的集体理想之一,如今,这个梦已不单局限于这个地理位置,它是每个人都希望拥有的理想生活,是一种美好生活的象征。每个中国人都在想象着自己的未来:如何在自己的故乡,实现自我?

 

明天,我们将探讨,沦为史玉柱们提款机的中国屌丝们,将如何实现所谓的“逆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