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边私人会所越建越多 专家:这么搞不科学的
2009年05月10日 10:59钱江晚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杭州就这么一个西湖,西湖边一类黄金地段好不容易“还湖于民”拆出来,短短四五年,40余家会所用会员制和高价门槛再次圈地独享,本报5月7日独立调查《西湖边,会所风越刮越猛》引起巨大反响。

市民们为什么会对会所那么反感?会所影响的仅仅是游人的心情吗?会所应该造哪里?这些能够科学规划吗?

曾经主导参与杭州运河、余杭塘河以及西湖周边景观等多项规划的浙江大学旅游研究所副所长周永广博士,想给大家上一堂规划课,用图告诉大家,会所盘踞湖边,为何不妥。

临湖会所打断了休闲产业链

周博士提供的第一张图,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休闲产业之间的关联图。解决的问题看似浅白:为什么我们如此在意湖边黄金地段。

按照国际上公认的相关统计,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000美元,旅游需求将开始膨胀,主要是观光性旅游;超过2000美元,基本形成休闲的多样化需求和多样化选择;超过3000美金,产生度假需求。

而浙江2007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74美金。

所以,浙江人需要“休闲多样化”,需要“短途度假”。西湖就是最热门的景点。

还湖于民以后,大家发现,西湖边的业态其实较早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南山路的酒吧,北山路的咖啡馆,美院旁边的画廊,还有解百、元华、利星凯悦、银泰西湖店等等,看似各自经营,其实合起来,大家共同打造一个环湖休闲产业链。

游人在湖边走一走看看湖光山色,走乏了去湖边咖啡馆喝一杯咖啡,然后去商场买点东西,或者去画廊看一看,游玩的基本路径从学术上看就构成了一条产业链。

而会所凭空出现、临湖而建,人们走着逛着,突然遭遇一个走不进去的地方,“吧嗒”一下,旅程被打断,心情被搞坏,商店不逛了,画廊更没兴趣了,产业链因此而断裂。

某些部门或者企业出租西湖周边房产用作会所,个体收租的代价是杭城整体环湖旅游产业的损失。

湖边怎样规划最科学

在第二张图中,周博士展示的是科学的环湖休闲产业带应该是什么模样。

环湖休闲产业链的第一带,可以是西湖,可以是运河,总之是核心景观。

第二带,临湖30至50米,为绿化带,以公益性休闲为主,所谓公益性,即不能妨害大家看景,建筑面积不能超过整体容积率的5%。在这一地段,也可以有休闲设施,提倡露天咖啡馆,或为通透性茶馆。

第三带,也有数十米的宽度,为商业性休闲带,可以有相对封闭一些的酒吧、咖啡馆和饭店,建筑也能相对较高。

再外围的第四带相对私密,可以建写字楼,也可以建会所,因为前面几带都比较通透,建于此带的会所也能享受很好的景观。

与这个休闲产业链相对应,沿湖建筑应该逐渐形成一个坡度,每一个后道的建筑都能看到一线风景,而这样一个坡度,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体现的就是一个城市的层次与美感。

这几条“带”的厚度,就决定了休闲产业链的长度,后道的区域有多厚,能够留住的利润就有多大。按照国际经验,随着这个区域的增厚,城市的品位也就渐渐出来了。犹如巴黎赛纳河畔,临河除了绿化带,雕塑群,零星分布的露天咖啡馆还有小书摊,后道有画廊、书店、精致的小饭馆,再后边是写字楼商务区。盘点一些世界成功的景点,都能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来。

西湖边会所林立牵动的利益万千,好在新规划的景观,杭州市政府领导已经充分意识到科学性,周永广说,杭州余杭塘河和上塘河的河堤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规划,目前正在审批中。(记者 肖菁)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肖菁   编辑: 缪汶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