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姐弟因贫困抓阄上学 姐姐没抽中跳崖自杀(图)
2008年01月08日 08:06兰州晨报 】 【打印

 

“学校要多少钱,我就贷多少钱的款!”杨富保父亲患病多年,家里有两个上学的妹妹,住的还是窑洞,2004年电网改造,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才拉上电。县上一位干部去查看,感叹地说:“想不到还有这么穷的家庭。”

1000元

这是我国首次资助高中贫困家庭学生

16岁的季维也是高一四班的学生。在暑假期间,他到兰州的饭馆去洗碗,两个月之后,拿了500多元的工资来上学。长年在外打工的父亲给了他600多元,他自己补充了300多元交了学杂费,剩下的200多元就成了他这半年的生活费。“我还剩着40元,应该能坚持到寒假到来。”自强的季维脸上透出的乐观和自信是贫困学生中比较少见的。

“我们班季维、张斐这样的学生,自立能力很强,把他们放出去,肯定很放心。”金老师说。张斐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上学报名的时候,才16岁的他双手满是老茧,领着他来报到的外公拉着张斐的手,泪流满面。

“寒假当然要去打工,挣下学期的学杂费、生活费。”季维说。而事实上,从金老师处了解到,寒假学生可能要补一段时间的课,外出打工时间不够,打工的可能性很小。

家里没有钱,自己又不能出外打工,季维碰到了生存的难题。

2007年12月21日,据相关报道,中央财政将从彩票公益金中安排3亿元资金,用于资助中西部地区普通高中家庭困难学生,这是我国首次资助高中贫困家庭学生。

中西部30万高中生将受助。听到这个消息,让金老师精神一振。他每天早上都要到教室去看看,主要是观察几位家庭特别困难、或者有病而得不到良好治疗的学生,例如患有心脏病的马梅花。这些学生让他担心。

“1000元,至少可以解决半年的学杂费。”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张保庆说:“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加强资助困难学生方面采取的又一项重大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在普通高中阶段助学政策方面的空白。”

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司长孙光奇说,这项政策的出台使从义务教育阶段到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各个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资助,也就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

这批资金将在春节前后发给学生。

不是尾声

贫困家庭的脱贫,又是一个未知数

杨英芳2007年8月份回家,行囊中还是一大堆的书。她的母亲难以消除对女儿的愧疚。女儿对她说:“妈,我这脑子现在不行了,只能读这样的书了。”

儿子杨栋2007年没有考上大学,执意不再补习,最后和姐姐杨英芳一起参加“佳佳乐援贫助教事业”,半工半读。

“这是出路吗?”杨育祥不知道孩子以后的路会是怎样。而他的爱人则说:“杨英芳学习好,爱学习,现在不得已这样。”

杨英芳去了一趟恩玲中学找金老师,看有没有愿意和她一起去北京半工半读的贫困学生。“我们这里的学生一般都不愿意去这样的学校,他们希望能考一个正规的大学。”金老师说。

杨育祥已经55岁了,灰白的头发这两年增添了不少。他把改善生活的希望更多地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我们这个地方就是靠天吃饭,我们这些人是没有指望了。”■文/图本报记者王鹏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王鹏   编辑: 刘彦昆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