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公布祖父武昌起义日记:说服俄领事馆中立
2010年04月08日 05:50长江商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本报讯 (记者 吴睿) “不要让青史成灰尘!”汉口82岁的李光耀老人,保存有祖父李国镛的武昌起义日记资料,昨日,他授权本报公布日记内容,在辛亥革命100周年来临之际揭示曾经遗漏的往事。

历史记载,李光耀老人的祖父李国镛(1863-1942年),武昌起义期间积极为鄂军都督府出谋划策,深得黎元洪信任,曾任水陆指挥使。

昨日,记者在李光耀老人家中看到了李国镛日记的刊印件,以及黎元洪所作的《镛公起义序》。日记以日期为顺序,以半文言半白话形式汇编成册,记载了自辛亥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夜民军起义,至民国元年六月初七(1912年7月20日),李国镛亲身经历的事件。

记者发现,这本日记实际上是“周记”。在全文的最后一段,李国镛简要记载:民国元年六月初七早晨,他骑马前往军政府财政司,路上马受惊将其跌成重伤,在闭门养病一星期期间,李国镛和朋友闲谈往事,追述武昌起义后和自己有关系的事件编成一册,落款记“李国镛自述”。

目前,李光耀手中掌握的李国镛自述题名为《李国镛革命事略》,日记原件手写稿在湖北革命实录馆登录簿列为第一号。李光耀手头的一张收条记载,1961年12月7日,他将日记资料上交武汉市政协后,收到了12元钱的“稿费”。

2002年,李光耀移民美国的堂弟回国探亲,亲人们在参观红楼时发现,“博物馆里没有任何有关祖父的纪念物”。当时李光耀意识到,这段历史可能被后人“遗漏”。去年,已经移民加拿大的李光耀回武汉定居,希望将李国镛经历的武昌起义史实公之于众,为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提供一份原始史料。

李国镛武昌起义日记解读

说服俄国领事馆中立

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夜,武昌起义爆发,第二天黎元洪被推为都督,李国镛与大家一起去拜访黎元洪,积极出谋划策,李国镛提出革命应该以外交为前提。

李国镛的外甥曾在俄国留学,有外交经验。八月二十三日下午,李国镛和外甥渡江到汉口租界会晤俄国领事。俄国领事提出革命军未经战胜,其交战团体地位就不能得到各国承认。李国镛考虑如果军政府的交战团体地位得不到各国承认,革命将成泡影,希望俄国领事馆支持革命。

八月二十三日下午,李国镛再次要求俄国领事致电北京的俄国公使团转电各国,承认鄂军都督府为交战团体。俄国领事同意后,下午就发布告宣布租界保持中立。

献计黎元洪打退清舰队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分水陆两路大军到湖北镇压革命,清军五艘战舰停泊在长江刘家庙江面,黎元洪委任李国镛为战时水陆指挥使。

九月初一,李国镛打听到清廷海军提督萨镇冰的战舰停在阳逻,就马上回武昌向黎元洪汇报,但黎元洪无计可施。

此后两天,李国镛从俄国领事馆打听到,清军准备水陆并进夺回三镇,要求租界全体人员避开战地三日。李国镛建议黎元洪在青山和两旺设炮台,如果有敌舰向上游行驶就立即攻击。果然在九月初七下午三点,清军两艘军舰趁陆军胜利之机沿长江向上游进攻,被革命军埋伏在青山的炮队迎头痛击,从此清军各战舰“不敢轻窥武昌”,十三日清廷海军全体反正。

宣读黄兴拜将委任状

九月初八,正当战事吃紧时,革命领袖黄兴来到武汉,自愿到汉口督战,革命军士气为之一振。十二日,黎元洪在阅马场筑坛拜将,委任黄兴为总司令。李国镛记载拜将当天,由他宣读委任状。

第二天,李国镛去拜访黄兴,黄兴正与各参谋按地图制定作战计划,命副官带李国镛到各防御点劳军。李国镛当晚拜见黎元洪,说黄兴纸上谈兵,只守附近,恐怕清军会从长江上游暗渡,请黎元洪命令黄兴在蔡甸下游和赫山等地设炮台守汉阳。

策划黎元洪出奔葛店

十月初七,汉阳失守,黄兴劝黎元洪退守九江,黎元洪召集李国镛等人开会。据李国镛记载,黎元洪当时表示愿意死守武昌,城亡人亡,请黄兴自己走。在李国镛的建议下,黎元洪致电起义各省火速派兵援鄂。

第二天,李国镛和黎元洪商量,说汉阳失守后,武昌成为第一火线,不利于军政府,应该另外择地驻节。众人商量应该守葛店,李国镛分析,葛店在武昌下游,可以联络三江援军,而且已经起义的海军在上游作屏障,等到各省的援军来了,革命军就可以渡江直攻清军后路,使敌军首尾不能相顾。黎元洪采纳这个建议,派人到葛店准备一切。本报记者 吴睿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吴睿   编辑: 霍吉和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