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长60年个人日记成珍贵档案(图)
2010年03月29日 05:41华龙网-重庆晚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324本日记

各村交公粮的情况、乡里又放露天电影、小龙坎修了工人宿舍……

60年来,80岁的王孙高老人将自己工作、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全部写进了日记中。在昨天举行的“沙磁文化日”活动中,他将自己的342本日记捐赠给了沙坪坝区政府。

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张建中表示,300多本、超过300万字的日记,将被作为历史档案来研究。

20岁开始记录工作

“从1951年在井口乡工作开始,我就在记日记。”曾任井口乡乡长的王孙高说,当时日记主要记录自己的工作情况,如上级布置的工作、征粮、农民生活、交通建设等等,涉及面非常广。由于和农民接触密切,他还记录了一些从农民口中听来的一些民间故事、民谣以及民风民俗等。

“上午发生的事情,我中午就记下,忙的时候就晚上写。”王孙高说,他从20岁开始写日记,后来就习惯成自然,直到1992年退休前,几乎天天都写,有时半夜回家,他也会先写日记再睡觉,从不欠账。

记者看到,这300多本日记,竖起来在桌上一字排开,足足有约4米长。

王老告诉记者,后来日记写多了,就装在一口大木箱子里。半个世纪以来,虽然搬了5次家,但这口大木箱一直跟着他,里面的日记一本都没落下。

60年日记全国罕见

“我们听说后很惊讶。”沙坪坝区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张建中说,2008年,工作人员在磁器口小学征集老档案时,偶然听说了王老乡长的故事。“像这样记录近半个世纪时代变迁的个人日记,在全国也非常罕见。”

张建中介绍,王孙高的日记从1951年开始到2009年,总共有342本,超过300万字,不仅是了解建国以来“三农”工作的宝贵史料,而且保存了大批民间故事、民风民俗,其中一本日记就汇集了171个民间故事,还附有众多任命证书、奖状、照片等珍贵资料。

据了解,沙坪坝区地方志办将对王孙高的日记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作为编史修志的参考。张建中表示,经初步清理,发现王孙高1995年前的日记大多为记录公务,所以将这部分定名为“王孙高工作日记”,以与1995年以后的见闻、生活日记相区别。

日记中的历史》

曾经的“解放日记”

在342本日记中,有许多用普通牛皮纸订的“工作笔记”,也有自己用白纸装订的小本子,还有很多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日记本。

张建中告诉记者,“解放日记”是解放初时的产品;“人民日记”则是50年代初为庆祝人民当家作主而得名;还有“和平日记”,是抗美援朝时期人们希望中朝人民都能享受和平的见证。

小龙坎工人新村

在王孙高收藏的档案资料中,有一张不起眼的照片,照片上是一片今天看上去非常普通的楼房。“这是1954年的小龙坎工人新村。”王老说。

张建中告诉记者,当时,中央政府和重庆市政府共拨款400亿元(相当于今天的400万元),在小龙坎大规模地为产业工人修宿舍,总面积达3平方公里,住了好几千人。

王老在1951年7月21日的日记中,记录了井口农民唱颂“减租退押”的民谣:“庄稼人本太苦哟,一年什么到头哟,打的粮食地主收,真是没理由……来了解放军哟,领导我们把身翻哟,减租退押反恶霸,大家把田分……”

80年代初的大洪水

80年代初,沙坪坝区曾发生了一次大洪水。王孙高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灾情和救灾过程。

“当时井口的公路全被淹没。”王孙高介绍,那时,从双碑到北碚边界,洪水弥漫。这天上午,他记录下了洪水的大致情况;中午出去调查以后,他又记下详细的受灾情况;到了晚上,他再次记录了最新情况。

这一天的日记,是他所有日记中字数最多、也是更新最多的一次,大约8000字。记者 杨娟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霍吉和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