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院7个月发生3次坠楼事件 老人忧郁难题难解
2009年07月21日 23:23半岛晨报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7月14日下午5点,79岁的蔡有田难忍病痛,纵身从养老院3楼跳下,当场死亡。这是7个月内,长海县獐子岛镇敬老院发生的第三起坠楼轻生事件。连续发生的意外,让这所省内闻名的敬老院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经营者想不通,24小时护理,一日三餐无忧,为何挽留不了他们的生命。针对这一疑惑,记者近日先后走访了7家大连市内民办养老院,发现老人精神忧郁对于大多数养老院而言都是一个难题。

事件:敬老院接连发生坠楼轻生

蔡春红老人安静地坐在床头,敬老院唯一的一位女卫生员坐在床边和她聊天,但蔡春红却时常出神地望着窗口。7月14日,老伴趁她出门上厕所,从3楼跳下,这件事当天就传遍了獐子岛镇。

蔡春红和老伴没有儿女,“1996年刚盖大楼那会儿,我们就住进来了。”十几年的敬老院生活,蔡春红很适应。老伴是个不爱说话的人,除了偶尔因打牌发发脾气外,蔡春红没见过老伴有啥想不开的事。

自从生病后,蔡有田很少出门。“他得的是肺癌,腿疼,只能待在家里。”肺癌是今年3月份才检查出来的,蔡春红说不准,之前敬老院发生的两起坠楼事件是否影响了老伴的情绪。

2008年12月中旬,一周内,獐子岛镇敬老院一名6旬的老汉和一名30多岁的女子从楼上跳下,其中老汉抢救无效死亡,轻生女子则被救活。2009年7月14日,蔡有田也选择了坠楼结束痛苦。

7月16日,记者踏上獐子岛,关于坠楼一事的议论还未停止。“岛上人全都知道有人跳楼了,我还纳闷呢,在敬老院里跳楼,没人管吗?敬老院是不是要承担点责任。”在乘坐的出租车上,司机向记者介绍。

在敬老院门前,老人们三三两两地坐在道边,也在议论此事。敬老院已经成立几十年,这任院长两年前调来。“为啥他当院长有3个人跳楼。”老人们心里有个问号。

“我也说不清为啥。”蔡春红神色黯然地坐在房间里,有时她甚至想跟老伴一块去了。提到现任院长赵玉昌,蔡春红有些想法。“有的事不好说,那天镇长来慰问我都反映过。”在蔡春红看来,赵玉昌来了两年多,还与老人们有些生分。

疑惑:吃穿不愁为何仍选择轻生

“想不通,你说还得怎么照顾。”赵玉昌几天来想的更多,但他始终想不通。7月17日上午,记者见到了赵玉昌。他介绍,獐子岛镇敬老院目前共有49位老人,配备了12名护理员和1名卫生员,设施完备,同等乡镇根本无法相比。这样的硬软件条件足以满足老人们的需求。

因此,赵玉昌将坠楼视为个体非常规事件。他认为造成3次坠楼的原因是敬老院的人员较杂。敬老院无条件地接收全镇所有无家属的老人、病人,全院绝大多数老人患有老年痴呆或精神疾病,必然增加安全风险,2008年年底两名轻生者便患有精神疾病。

“不可能24小时看着老人,他们心里想啥,咱也不知道。一旦发现情况,恐怕又来不及。”赵玉昌有些激动,为了这所敬老院,他付出了很多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有一次,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老人站在院子的水塘上大喊,赵玉昌吓得腿发软,好容易劝下老人,他才发现衣服都被冷汗打湿了。“你说怎么办?我也不能‘哈虎’老人。”赵玉昌说,他也在琢磨如何改善管理方式。

发生坠楼事件后,獐子岛镇政府介入调查过。“目前可以说是独立的非常事件,不具有代表性。”7月17日9时许,獐子岛镇委员会副书记阮卫东告诉记者,尽管是一起独立事件,但从中也有值得反思的情况,比如老人精神空虚。在接连发生的事情中,老人精神问题已经引起注意。“老人容易患上抑郁症,不发病时看不出来。”阮卫东说,因此在管理上必须针对这一新情况做出调整。

隐忧:养老院里老人只“安”不“乐”

獐子岛镇敬老院里的坠楼事件,经营者给出的答案是老人精神问题,对于绝大多数养老院而言,似乎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近日,记者走访大连7家民办养老院,在采访中老人们呈现出的状态令人担忧。

7月20日10时,西岗区一家民办养老院门前,一位老人静静地坐在门口,一言不发,只是有人经过时,眼球随之转动几下。养老院开在1楼,很安静,几乎没人在走廊里出入,空气似乎凝固了。房间光线昏暗,电视关着,一位老人侧身躺在床上沉睡,听见门外有声,老人扭过头看了一眼,又翻身躺下。

这家养老院不大,大约20多个房间,有近50位老人。已近中午,只有门口4位老人在打麻将,其他人几乎都待在房间里,天气很热,老人们还盖着棉被。“你说干啥?电视老播广告,没啥看的,这么大岁数还能玩什么。”一位82岁的老大爷说。

与这家养老院相隔不远,在另外一家养老院中,记者看到的仍然是沉默。老人们躺在床上,呆呆地看着天花板。养老院为他们准备了阅览室、活动室和室外花园,但都无人问津。

“老人喜欢静,多多少少都有点忧郁。”该养老院院长说,之前曾组织老人出游,但是考虑安全问题,活动停止了。“如何调动老人的心情。”面对记者的提问,院长说平时就是打打麻将、扑克,“还得靠家人,如果家属经常不来,老人很容易情绪低落。”

沙河口区一家养老院主要接收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15时许,一个房间里嘈杂的电视声响遍整个走廊,而电视前,一位老人仰在床头酣然入睡。其他房间的情况让人更揪心,老人们骨瘦如柴,靠输液或下胃管注射流食维持,目光发呆,直直地看着前方。不少老人未穿裤子,用报纸或毛巾遮盖着大腿,屋子里的味道很刺鼻。一位老人身子佝偻着躺在床上,床头系两根长绳,老人不住地搓捻着绳子,一位护工说这两条长绳是老人起床的工具。

“送到养老院主要是因为在家照顾不了,我们护工能帮着擦洗、喂饭、吃药,要说其他的事,我们也干不了什么。”这家养老院的负责人建议如果发现老人有些忧郁,可以适当服用药物抑制。

难题:如何抵挡老人精神空虚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假扮家属欲将一位有抑郁倾向的老人送到养老院,很多经营者对此都十分谨慎,不愿接收。在一份由经营者提供的入院协议中,记者注意到,院方对老人心理疾病的规定都很详细,比如不承担老人走失、轻生等责任,而多数患有抑郁症的老人被分配在独立房间中。

在养老院的墙壁上可以看到当日菜谱,经营者变换着食谱,但对老人心理问题只有一家大型养老院设立的心理咨询室。通常一家50人左右的养老院会配备8名左右的护理员,分成早晚两班,每人只负责打理卫生和老人起居。一般没有特殊情况,护理员都在空房间里休息,并不主动与老人聊天。

“我们这里好点,护理员得有爱心,不然干不了这活儿。”在西岗区一家大型养老院中,一位护理员说,她把老人当成亲戚,经常陪老人说话。在养老院的走廊里安置了长椅,虽然老人行动不便,但都笑呵呵地坐在走廊里跟护理员聊天,或者走来走去吸引护理员注意。

沙河口区一家养老院1楼的活动室更热闹,共有4桌牌局,护理员陪着老人打牌。活动室墙壁上贴着活动表,每天都有一个主题活动。“我们没事就组织老人唱歌,演节目,不能让老人闲着,他们心理其实很寂寞,时间长了容易出问题。”该养老院的一位负责人说,为了调动老人的心情,养老院也变着法地组织各类活动。

“应该尽量组织养老院老人进行社会交往,避免产生心理问题。”对于养老院老人精神空虚的现象,昨日,北京大学社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夏学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增加老年人必要的社会交往是治疗心理问题的一剂良药。

夏学銮认为老年人心理上趋向幼稚化,和小孩子一样有社会交往的需求,养老院不能只提供一日三餐,更要关注老年人的情绪变化。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关于养老有一种倾向,从单一的机构养老转向以社区为主的家庭养老,让老人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从而建立起新的交往关系,仍作为社会一员存在。

“养老院应该定义为社会公益企业,而不是赚钱机构。”夏学銮说,一些不具备资质的养老院对于老年心理认知不够,即便是孤寡老人,也应该组织一些文化娱乐项目,比如讲故事、聚会,让老人互相倾诉,“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要配合起来,才能避免更多问题。”

记者王博文 实习生刘思诚

敬老院   搓捻   老人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王博文   编辑: 汪敏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