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11 总第673期 实习生:刘卓雅

三年前,世界冠军邓亚萍信心满满要带领即刻搜索成为“国家搜索”;三年后,伴随花光二十亿的传闻,即刻搜索无声无息的关停。在电信、石化、金融等领域所向披靡的“国家队”这次为何倒在了互联网领域?[详细]

即刻搜索为什么会失败?

即刻搜索从诞生起就不被看好,即使从产品角度来说,它并没有烂到无以复加。而当他倒下去的时候,没有惋惜,倒是引来一片指责之声。

没有用户基础的搜索引擎,谁进来也只有凑热闹的份儿。

表面看起来,即刻搜索并没有那么差

在邓亚萍走马上任之初,外界就对这位乒乓球世界冠军改任互联网产品的主帅普遍持怀疑态度,有人开玩笑称“邓亚萍做搜索引擎的难度跟李彦宏要拿乒乓世界冠军差不多。”

不过,互联网领域不同于竞技领域,主帅不懂技术也能成事不是没有先例。邓亚萍可以是门外汉,但其以优厚的待遇吸引的一批人才却是实实在在的技术精英。即刻公司内部技术类员工占比一度超过80%,且多是名校硕士生、博士生。

除了这些刚刚入行的基础力量,在邓亚萍的团队里,还有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原副院长刘骏、谷歌总部数据中心原工程师王江、谷歌安卓系统1.0版创始人之一的钱江等一批经验丰富的精英支撑。80%的技术人才和前谷歌高管的强强联合使得即刻搜索在技术层面的表现获得业内较高评价,可以说,是走在国内搜索引擎行业的前列。

但是,即刻搜索并没有让用户使用它的必须理由

即刻搜索上线之初,某种程度上是出于为人民网上市造势,包括聘用邓亚萍出任CEO,屡屡在科技圈制造话题。资本市场需要一个好故事,人民网成功上市,故事就讲得差不多了,或许,这就是“即刻”撤退的原因,至于说即刻搜索花了多少个亿,互联网本来就是个烧钱的行当,每年那些跃跃欲试的创业者打水漂的钱又何止这些。

回望即刻搜索的“败走麦城”,就是一个典型的因为“看别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而失败的企业。即使后来想做垂直搜索,或者借助资源优势做“曝光台”之类也因为流量不够而难以打开局面。这不只是技术不够强、思维不够新的问题,而是进入的时机就完全错了,在这个节点,没有用户基础的搜索引擎,谁进来也只有凑热闹的份儿。

互联网看重的是创新、产品、体验,这是多少政策优势也弥补不了的

互联网市场的自由竞争度很高,用户选择产品时主要考虑便利性和资源的丰富性。很多工作百度早在很多年前就做完了,比如品牌的建立和对渠道的控制,而近期发展起来的360搜索也同样通过杀毒等方式掌握入口,从而获得流量。即刻也许可以和它们拼一下技术,但它没有让用户再接受一个搜索引擎的理由—显然,在这一点上人民网也帮不了它。

搜索引擎已经发展了这么多年,它的对手已经积累了太多资源。就单拿服务器来说,Google有100万台,百度据说也有30万台,这些差距不是即刻3年时间就能撵上的。假如像它澄清的,并没花掉20亿而是2亿来做搜索,那排除人力等各种成本,它真正能放在硬件上的钱又有多少?

国家战略扯了即刻搜索的后腿

邓亚萍理论的背后潜台词是:民营企业是不可靠的,只有我根正苗红的即刻搜索才担负得起国家战略。最后,她失败了。

邓亚萍创办即刻之初强调的“国家战略”,它的一个可怕的潜台词就是,民营企业是不可靠的,所以得国家自己来。

即刻的所谓国家战略优势实际上扯了它的后腿

即便现在,还是有人要搬出“国家战略”来说事,比如会提到俄罗斯和韩国等国家都有本土的近乎垄断性的搜索引擎,以此解释即刻或者盘古这种公司存在的必要性。但这又把百度或者它身后的360和搜狗们置于何地?

邓亚萍创办即刻之初强调的“国家战略”,它的一个可怕的潜台词就是,民营企业是不可靠的,所以得国家自己来。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只有“自己人”才信得过。但正如我经常会解释的一点是,政府在进行商业活动时并不具备效率,它的本质决定了这一点。即便俄罗斯的Yandex和韩国的Naver也都不是什么国有企业。

政府想要“信息安全”,国民担心“信息管控”

为什么要有即刻搜索?应对信息社会的挑战,保障信息安全——这是邓亚萍带领的“国家队”的答案,但民众对此并不买账。对于多数民众来说,由国家把持信息搜索的入口不意味着信息更加安全,而意味着信息管控有可能更为严密。在普通民众的想象中,一个由国家控制信息流通的社会,不会是信息乌托邦,而更接近于信息 “老大哥”。“国家队”的身份于即刻而言,不是光环,而是乌云,这也可以说是即刻搜索这支“国家队”倒下的一个深层次原因。

毫无疑问,自由、开放的互联网也需要政府的参与。但这种参与应该是裁判员式的,而不是运动员式的。政府想要保证信息安全可以通过法规来约束,通过政策来促进,而不是自己动手,耗费巨资建造封闭的信息乌托邦。

身兼政治任务,即刻搜索无法市场化

身兼政治任务,它就没法做到完全市场化。应该说,政府出钱成立这家公司,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商业而是为了“国家安全”,而所谓的公益和商业效率往往难以两全,它要过滤内容、自查自纠,还动不动搞什么曝光台和食品安全;它以政府的面孔示人,却不是服务者的面貌,用户当然离得远远的。3年下来,它的市场份额几乎为零。

互联网领域不需要“国家队”

国家战略应该用于更宏观的领域,比如经济、政治、文化及教育等政策的制定,当它开始管控具体公司和市场,显然手伸得过长。

国企的无所不能依赖的是行政垄断

2012年9月,一位从新浪跳槽到人民网的业内人士表示:“只要国家想做的事情,没有什么做不了,即刻搜索超过百度是迟早的事。”当时新浪微博正如日中天,他却放弃了可能的期权,坚信“国家队”会改变中国互联网的格局。国企在电信、石化、金融等领域的所向披靡让很多人产生了一种“国家队”无所不能的错觉,以致忽略了这种成功是有前提的——国企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政干预形成的垄断,而不是其本身所具备的市场竞争力。

与电信、石化、金融等领域相反,互联网领域恰恰是目前中国最为活跃、最少受到政府干预的市场。并且其又是一个马太效应显著,极容易形成垄断的市场,以往尽享垄断之利的“国家队”面对百度等行业巨头的垄断之力,失败在所难免。

而且,“国家队”的失败归根结底要国民买单

中国的搜索引擎市场,百度的强势垄断地位使得其他企业的盈利空间十分有限,搜狗、有道、必应、雅虎等都处于长期亏损的状态,360搜索依托其浏览器近来稍有起色,此前也处于不断亏损中。这之中,也有一些企业选择关停或是合并搜索引擎,这类消息通常只会引起人们的惋惜而不是像即刻关停带来指责之声。区别就在于这些商业机构盈亏自负,而作为“国家队”的即刻搜索,其背靠的人民日报属于国有事业单位,它的失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由国民来买单,这使得人们有理由对其带来的亏损表达不满。

更糟糕的是,国民不明不白买了单,却连过问的权力都没有。三年花光二十亿的传闻沸沸扬扬,即刻搜索所属的人民网和人民日报却始终沉默以对,既没有站出来回应传闻说明具体的资金流向,也未见其采取任何问责举措。

互联网领域不是国企应该进入的领域

比起国企能不能在互联网领域做好,更重要的问题是国企该不该进入互联网领域。作为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国企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国家调节市场经济,其应该进入的领域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公共服务领域,像城市交通、水利、绿化等等,这类企业需要由公共财政给予补贴才能维持其正常运行,私人无力承担;二是自然垄断领域,包括自来水、天然气、电力等等,这类行业的自然垄断有利于降低平均成本,提供最大福利;三是涉及国家安全领域,包括国防、金融等事关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支柱产业。简而言之,国企进入的领域应当是私企没有能力做好的领域,补其不足。

可以看出,互联网领域并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类,民营企业已经在此蓬勃发展,“国家队”的加盟实无必要。让市场能做的交回给市场的口号喊了很多年,实际情况却是不仅没能将市场能做的交回给市场,国企的触手还越伸越长。

政府扶持一个大公司,设立门槛、建立垄断,让它不断变大,这对于很多公司显然也是不公平的。如果继续这样的思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的允许民企进入国企也只能是一句空谈。

凤凰评论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往期自由谈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