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校长谈“黄山门” 事件反思达到新的高度
复旦校长回应“黄山门” 称学生应“纯真”不应“世俗”12月21日,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与学生代表交流时,首次回应了复旦学生登山事件。杨玉良坦言,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学校里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变得“世俗”……真正的学者首先在道德上应该是纯真的,大学的教师和学生也应该首先让自己的思想“纯真”起来。 “世俗”和“纯真”,是杨玉良校长在讲话中两个关键词。“世俗”,其实指的是犬儒主义,今天的中国大学,在权力与金钱的压力和诱惑下不断妥协,犬儒盛行。这里的“纯真”,应是指理想主义。理想主义本是大学精神之所在,如今在国内大学却日渐消弭。杨校长在这里的讲话,使得全社会对于复旦学生黄山探险事件的反思,真正上升到重新审视高等教育和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高度。[详细] 校长批功利、市侩歪风 但“纯真”在大学确已成奢谈杨玉良自我反思说:“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大学里的各种活动。我一直要求团学联、辅导员,包括社团要审视自己平时的各种活动,要考虑举办这个活动对培养学生有什么意义。我们搞各种活动,首先要审视培养学生什么东西,这是很重要的。不要在学生里头灌输一种思想:想方设法去当官、去投机,如果学生中的选举也和社会上一样,胡乱拉票、行贿,那这对学生是一种伤害。” 可当我们的高等教育和整个社会把每一分成绩、每一个活动都细化成标准,联系到学生的奖学金、就业时,作为精英中的精英的名校学生也自然对此研究透彻,乐在其中,乐此不疲。他们越来越精于市侩的算计,而不再关心这个世界和自己的理想,只关心成绩,只关心参加社团组织活动是否有利于自己的仕途、钱途。因此爆出的学术造假、腐败甚至互相倾轧、背叛的丑闻层出不穷。[详细] 理想主义的死亡是大学世俗化的根源今天中国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是什么?每个人或许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不会是网上流传的那些来自世界名校,关于哲学和艺术的公开课。在权力崇拜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把考公务员当做自己的人生“理想”,把进学生会当做自己的第一个大学“理想”;在物质诱惑下,不断地考取更高的应试分数、获得更多的各种认证,也只不过是为获取找份更赚钱工作的敲门砖。 蔡元培认为,大学并不是贩卖毕业文凭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而中国的大学就是在“经世致用”价值观的引导下,不断地强调“有用”,却失去了大学本该拥有的理想主义,而这也是导致大学风气不断趋利,越来越市侩的根源。[详细] |
调查 |
政治威权与实用主义让理想主义从高峰跌落谷底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中国的青年仿佛看到了自己充满希望的人生。社会逐渐解冻,物质生活尚未摆脱粗朴贫乏,青春的激情却四处洋溢。开明的环境赋予了这整整一代年轻人与他们的前辈后辈全然不同的理想,他们反思传统、放眼世界,他们立足当下,全心全力地探索现实与未来。校园中的自由风气在暌违了数十年之后竟又逐渐生成。 但如今,要是称呼一个大学生为“天之骄子”,恐怕是要引来路人侧目的——在完全出于实用目的的教育下,他们早已泯然众人,不再是一个特殊群体,在他们像簇新的螺丝钉一样出厂被推向社会时,甚至连基本的独立思考能力都不具备。 犬儒化在当前的表现之一就是对权力的追逐和依附。自由、求知的氛围不在了。无论是公共还是非公共的学者都越来越多的向权力靠拢,以牟取更大的利益。学生会、团学联的干部成为学生趋之若鹜的对象,公务员报考人数一再刷新记录,成为大学生们心中最理想的工作。没有自由,没有理想,只剩下对金钱和权力的追逐,大学精神在犬儒主义中渐渐沉沦。 理想死了。学术脏了。自由不见了。并不是青年学生自身的过错,社会既然如此,大学又如何独善其身?时代把学子们塑造成令人尴尬的样子,指给他们一条通往房奴、车奴、失业族的道路,叫他们狼奔豕突,明明茫然无措,却又好像满怀希望。[详细] 适应社会的焦虑成了大学犬儒盛行的堂皇理由大学校园里的青年学子们,从中学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朴素心态,到选择专业时以“是否好就业”为导向,选课时以是否有用为考量,考虑的都不再是学识修养和人格的完善,而只是学好外语、计算机和一门专业技术,为将来的出国、就业等等最现实的问题做最实际的打算。“学这个有什么用?”是这个时代大学生最自然最平常的反应。 今天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巨大的生存压力,即使是名校的学生也难以避免。焦虑之下,争分夺秒地锻炼自己的“社会能力”成为每一个优秀学生的选择。另一方面,社会权力崇拜和普遍腐败的事实,也早已通过各种渠道耳濡目染,在社会基本价值判断缺位的情况下,社团,学生组织不再只供满足个人兴趣和责任感,更多的成为不择手段,不论是非的权谋游戏的演兵场。 |
|
崇尚理性与自由 学习来自西方的大学精神网络上流传的美国大学公开课视频,让很多的中国人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了美国大学教育。这些公开课谈正义,谈幸福、谈死亡、谈艺术……它没有去教学生怎么赚钱,没有教学生如何玩弄政治,但是学生们乐此不疲,老师们更是激情洋溢,这些课程和背后的追求将使他们都受益终身。 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真正的哈佛乃是一个“无形的、内在的、精神的哈佛”,这就是“自由的思想”与“思想的创造”。它以超越实用性的长远眼光致力于文理融合的“通才教育”,致力于唤起对新思想新事物的好奇心,鼓励自由探索、自由审视、自由创造,并因此而奠定了它的名望和深厚根基。[详细] 培养人格健全的现代公民 需要重拾理想主义只有人格健全的公民才能懂得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自处。而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离不开理想主义。当代的大学,不仅要传播知识,追问真理和意义,而且要有引领时代的价值理念,对人类的前途命运抱有终极关怀。 今天大学的重建就是理想的重建。从回归大学的本源及反对功利主义取向的要求来说,大学需要有自省意识,对自身的本质和现状进行系统反思和深刻批判,不断培育和养成“非功利性”理想主义,使之成为大学的核心理念。[详细] 士不可以不弘毅 人文精神复兴是中国大学真正的光彩大学精神与知识分子精神有着天然的同构性和共通性,大学文化的公共性特征主要是通过知识分子公共情怀体现出来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公共情怀和忧患意识的经典表述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以知识分子为核心的大学,应是社会公共理性的提倡者和捍卫者。 大学自诞生起,对人类的贡献是任何其他行业和机构所无法比拟的。蔡元培曾多次强调,“有良大学斯有良社会”。人文精神与公共关怀,是优秀的典范性的大学不可或缺的内在标准。复旦大学校长在讲话的最后同样谈到了“精神与人文”,但愿当代中国大学能够认同并笃行。[详细] |
|
结束语Conclusion |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今天的中国,在“实用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双重挤压下,大学作为理想主义最后标志性的堡垒,如果不攻自破,甚至主动投降,这对一个民族而言是一种可耻的灾难。 |
凤凰网评论频道出品 | 编辑:魏巍 纪云 凤凰网原创专题,欢迎转载,但需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