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特级飞行员唐兴泉回忆:驾国产战机试投氢弹
2009年11月11日 14:13金陵晚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人民空军成立6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独家专访南京军区空军航空兵某师特级飞行员唐兴泉,这位新中国独立培养的第一代飞行员向记者回忆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次参与氢弹试验的尘封往事。

飞出云层雪山像堵墙

1958年,初中毕业的唐兴泉赶上了空军大发展,在家乡江阴参加飞行员选拔,“全县就选上了4人,到了长春第一航空预备学校,其他三人就被分到了民航,留在空军的就剩下我一人了。”

唐兴泉执行的第一项任务,是驾驶干扰机配合地面部队的训练,飞遍大西北。

这位在江南长大的飞行员被辽阔壮美的西部风光折服了,“青藏高原的雪山是最美的,夏天也是白茫茫的一片,我刚穿出云层,突然一座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就像一堵墙似的,挡在我眼前,那飞机马力小,根本来不及向上爬,赶紧操纵飞机改变方向,化险为夷,当时手心里真是攥了一把汗。”

大西北的绝密任务

一天,唐兴泉和一位战友突然被师领导找去谈话,“你们马上去北京出差,任务由空军相关部门下达。”“到了北京,到招待所安顿好,接到的指令就四个字,‘听通知吧’,大家都养成习惯了,绝不多问一句话,心里就在琢磨,怎么这么神秘。”唐老回忆说,直到第三天,他们二人被车送到北京西郊某机场,飞了几个小时,才降落在大沙漠中的机场。“在试验场还见到了我们单位的领导,见面第一句话就是‘看到什么都不要问’,我们又上了飞机,在转车进入试验场的靶区,有人带着我们参观地面的校验物,战舰模型的钢板全都融化成钢水了,当时心里一震,这家伙的威力真大。”

当晚,唐兴泉和战友就住进了靶场的地窝子,第二天每人领到一副20万倍的减光镜。“氢弹引爆前,广播里就说了,爆炸时要趴在地上,不能看,可我还是用余光看到氢弹爆炸时地面上的白光和火球了,那次观摩后我终于明确了自己的任务———驾驶国产轰炸机高空试投氢弹。”

两架备份机确保试投

唐兴泉老人向记者回忆说,当时的一切都要绝对保密,执行任务的飞机集结都在单独的场站,所在部队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班子,外人毫不知情,即使到试验后期,给家里写信,地址只能写某信箱,谁也不知道究竟在哪里。

观摩后回到部队,唐兴泉和战友开始训练模拟投弹,“空投的氢弹要挂在降落伞上,保持一定的留空时间,让飞行员投弹后有足够的时间飞离,这都需要反复训练,达到飞机、降落伞、氢弹的准确配合。”

第一次正式执行氢弹试投任务,唐兴泉和战友驾驶4架国产轰炸机抵达相关机场,一架主机,一架预备机,还有两架是备份机。“当时地面保障条件有限,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带去的备份机就是为了在前两架飞机都出现故障的时候拆卸零部件维修用的。”

这一次,唐兴泉被分配到预备机组,但仍然和主机一样认真进行各种准备工作,随时待命。他告诉记者,尽管每位飞行员都渴望执行试投任务,但每个岗位的工作都不可或缺,根本不会考虑个人荣誉。

绝密任务雪藏15年

1973年6月27日,对唐兴泉来说永生难忘,他驾驶的国产轰炸机出色完成了高空试投氢弹的任务。唐老清晰地记得,那一天气象条件并不理想,航线大部分在云层中,云中飞行看不到地面。

当地面工作人员将氢弹送入弹仓并不断加温的时候,他开始紧张起来。“都不记得训练多少次了,按理说很有把握,可真到了那一刻,还是会紧张,整个氢弹试验牵动那么多人,要是因为我的失误导致试验失败,那就是国家的罪人了。”

当氢弹脱离弹仓,“我立即加满油门,进行脱离,并及时做好防护,冲击波过后,操作飞机返航时,我看到了仍在升腾的蘑菇云,终于成功了!”时隔36年,唐老回忆起来还是掩映不住喜悦和自豪。

由于氢弹试验一直高度保密,唐兴泉回到部队也从不向战友提及,飞行日记不填,个人档案不记,家里人更是一无所知,我们的保密要求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烂在肚子里,死在棺材里”,直到1988年,首长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才把当年的这段辉煌介绍给了外界。“我们师执行的氢弹试投的任务,每一次都出色完成,受到嘉奖,能作为亲历者见证空军的这段光荣历史,是我的荣幸。”在采访的最后,唐老深情地说道。(金陵晚报 作者:韦晔 贲道春)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胡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