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专家:“航天”“导弹”两个词均由钱学森发明
2009年11月06日 08:43科技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任新民、庄逢甘、屠善澄、鲍克明……这些航天界响当当的功勋科学家,都曾是钱学森的老部下。11月3日,他们齐聚中国航天科技大厦,追忆钱学森鲜为人知的往事。

发明“航天”和“导弹”两个词

大家都知道钱学森是“航天之父”,但没多少人知道,“航天”这个词也是钱学森提出来的。

94岁的航天“总总师”任新民回忆说,过去大家用的比较多的词是“空间技术”,也有人用“航空”。任新民记得钱学森说:“航空是在空气里飞。火箭已经在空气上面了,怎么还能叫航空呢。” 

由毛泽东诗句“巡天遥看一千河”得到启示,钱学森上世纪60年代时首创了“航天”这个词。一开始还有争议,后来全国人大批准成立航天部,“航天”就成了通行的叫法。

“导弹”这个词,也是钱学森的创作。任新民说:上世纪50年代时有人叫“控制系统”;钱学森发明“导弹”这个词,许多人不赞成。但后来也都这样叫,因为“导”字的确很传神。

“将来搞火箭导弹恐怕还是要靠计算机”

有一段时期,用液氧和煤油做发动机燃料,是国外热门的研究方向。但钱学森认为,对于战场上使用的导弹,这种方案不实用——“液氧要现装。如果提前装进去,发射时容易漏完。”按照钱学森的意见,中国导弹使用偏二甲肼和四氧化氮作为发动机燃料。

任新民说:“美国和前苏联由于液氧实验不成功,改走了偏二甲肼和四氧化氮的路线。这是我们后来才知道的。”

钱学森的深谋远虑,令许多人折服。火箭发动机专家鲍克明回忆说:“我学的是冲压发动机,钱老有次跟我讨论。他认为,对于速度4倍音速的导弹,煤油还可以,如果速度更高,煤油的热值就不够了。需要加高能燃料。”在钱老的指示下,鲍克明去国防科工委申请材料做实验,好给未来打下基础。

几位老人都提到,钱学森说过:“将来搞火箭导弹要靠计算机。”著名空气动力学专家庄逢甘说:“记得有一次前苏联专家访华,我想向他们要更大的风洞。但钱老说:‘将来恐怕还是要靠计算机,导弹速度一高,要在地面模拟高温系统,风洞要做的很大,不大好办。’当时我还不太理解。”在钱学森的指示下,中国的计算机模拟实验工作开展很早。如今“数字风洞”的发展证明钱老的判断是对的。

许多人都提到,钱老看到国外一些新的技术进展,会提醒别人注意。飞行器控制技术专家曾广商曾在文革时接到钱老的通知——有关专业要关心射流控制技术。而后来证明,这一新技术的掌握,有助于多种型号导弹的研制。

任新民回忆说,文革时有一次,钱学森听说国外发展核反应堆,还主动去找钱三强讨论,在纸上给钱三强画反应堆和稳定棒。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胡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