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无人机“软件门”警示:军用软件不能“软”
美国无人机发射对地导弹(资料图)
俗话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前不久,伊拉克什叶派反美武装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用价值不到30美元的“山寨”软件,成功破解了美军“捕食者”无人机上的视频密码。此举虽然没有直接给这架造价高达2000万美元的无人机造成威胁,但却把机上收集的视频情报轻松下载,让美军前期侦查工作功亏一篑。
此事虽不关己,但决不能高高“挂起”。它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莫让软件成为新装备“软肋”!
事后调查发现:“捕食者”无人机之所以在“山寨”软件面前软弱无力,是因为疏忽了对其视频增强接收机上一个“蹩脚”的软件进行加密,从而让对方钻了空子。
信息化武器装备,是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硬件是战场上的有形之剑,软件则是战场上的无形之剑。很多时候,人们往往把更多的眼光关注在先进装备“华丽”的硬件外表,而忽略了其内在的“神经系统”——软件。这种疏忽,在平时可能不会有太大影响,在战时,就有可能成为被对手攻击的“死穴”。
正所谓好马配好鞍,信息化武器装备的硬件再先进,如果软件设计有漏洞,难免会再次上演类似“‘山寨’软件搞定‘捕食者’无人机”的尴尬场面,甚至可能带来想象不到的灾难性后果。在现代多维空间战场中,类似破坏或干扰装备软件,从而达到阻止高科技武器发挥效能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网络“逻辑炸弹”、“病毒程序”等。交战过程中,一旦被对手找到武器软件的弱点,很可能导致兵器失控或瘫痪,进而影响整个战局。
当前,信息软件技术的发展让战争形态变得更加复杂,我们必须要面对以往不曾出现的战场难题。这次“软件门”事件提醒我们:软件可不能真“软”,否则在战场上会吃大亏!(蒋恒 赵建泓)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蒋恒 赵建泓
编辑:
金亮
|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