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中的西沙:南海渔民也是主权保卫者
2006年11月27日 15:45环球时报投票数: 顶一下


一位海军士官休息时在西沙东岛海边眺望领海基点。

渔民们说,他们在南海捕鱼,既是谋生,也是为国家保卫这些岛礁和海域

南海诸岛,一直披着神秘的面纱。亲眼看看那纯净的碧海珊瑚、简单的岛居生活、复杂的国际争议、艰巨的主权维护,是很多人的愿望。这一次,《环球时报》记者终于获得了这个机会。

船票只发不卖

在三亚采访北太平洋地区海岸警备执法机构论坛第七届高官会议期间,记者了解到公安边防警察部队中有一个西、南、中沙群岛公安边防支队,驻地就在西沙群岛。很快,记者提出的采访申请就被批准了,一位警官拍拍记者的肩膀说:“你的运气不错,明天下午就有船去西沙的永兴岛,这是补给船,平常20天到1个月才有一班。”

10月25日,记者驱车两个多小时从三亚赶到清澜渔港。“琼沙2号”静静地泊靠在码头上等着我们。登上这条外表看上去还不错的船,却发现它的里头已经相当老旧了。一个楼梯口上钉着该船的出厂标牌,它是广州黄埔造船厂1991年建成下水的。这条排水量近1500吨的船由海南省政府派出的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办事处负责管理使用。办事处的谭副主任后来告诉记者,“琼沙2号”已属于超期服役了,明年年初,国家投资5000万元建造的“琼沙3号”将取而代之,吨位比它大。

作为补给船,船上到处装着西沙军民生活、工作的必需品,像桶装的饮用水,密封在白色泡沫箱里的蔬菜水果,还有竹笼里的活鸡、活鸭、活猪,前舱里有很多大米、面粉以及食用油。船上有100多张床位,主要供守岛、驻岛的军警民往返时用,其他人要登船上岛必须得到特批,因此,船票是只发不卖的。在船上,我见到的大部分是穿着海军军装和警服的乘客,虽然不时有阵阵畜禽类的气味袭来,但多数人都习以为常。

晚霞满天的时候,船准点起锚。刚走不到20分钟,船体的晃动已经非常厉害。一个船员说还没出港呢,看来今天海上的浪不会小。很快,浪真的打上了甲板,人不能再待在外头了。不久,船机的一个排气管坏了,海上的风浪也越来越大,在出海约两个半小时后,船决定返航。后来,一位“老西沙”告诉我,“琼沙2号”的抗风浪能力不太强,一般情况下,海上浪不高于2.5米,航行比较合适,要是有3米多以上的浪,通常就不开了。而在南海,下半年,特别是冬季,浪高4米是常事。果然,返航后,我足足等了十几天,才于11月9日再次登上“琼沙2号”。同一天,海军的补给船也从三亚出发,为西沙补给的两条船都被南海冬天常见的风浪推延了半个月。

这还是去永兴岛,南海诸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它距离海南岛180多海里,岛上的军警民有1000多人,是我国在南海上的一个守护基地和中转枢纽,10来节航速的补给船一个晚上就能开到。去更远、更小、条件更艰苦的岛礁,补给船需要走两三天甚至一周才能到达。难怪一个研究南海问题的学者曾对我说,南海诸岛的实际情况非常复杂,从地理上看,有些岛礁离我们比较远,现实控制的难度非常大!

11月9日晚上的航行很平静,空中繁星点点,格外明亮。突然,我发现一颗星在快速地移动,旁边一位海军士官告诉我,那是飞机,南海上空是重要的国际航空通道,在永兴岛的雷达站就可以监测到,几乎每天都有数以十计的国际航班从这片空域飞过。我不由想起几天前一个石油公司的管理人员曾告诉我,他们前一段时间在南海某个区域搞勘探,结果,海上、空中频繁遇到其他国家的干扰,外国船的干扰有我们的海上武装艇对付,但高空的外国侦察飞机,我们应付的办法还真的不多。

10日早上,我终于到了西沙群岛的主岛——永兴岛。碧蓝的海水环抱着的小岛上,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是一条笔直的飞机跑道和两个圆球形屋顶。永兴岛的机场现在已经可以起降波音737飞机了,据了解,国家还在继续投资拓宽加长跑道,很快将能起降波音747飞机。不过,这个机场迄今还是军用的,和岛上的海上客运一样,是非商用的。那两个圆球,一个是气象站,一个是雷达站。

岛上并排有两个码头,被一条长堤分开,一个民用,一个军用。军民两艘补给船同时到达,简直让这一天成了这里的节日。卸货持续了整整一个白天。由于又一个台风即将穿过西沙,永兴岛没有避风港,两艘补给船很快返航了。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编辑: hunan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