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屏蔽布可令电磁武器威力衰减为千分之一
2009年11月20日 09:42中国青年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电磁武器]

我军长期使用的棉帆布帐篷,冬不保暖,夏似蒸笼,成本却很高。农民含辛茹苦种一亩地棉花,只够做一顶帐篷,而且只能用9个月。沉重的帐篷携带、展开时也很费力。

建工所野营装备研究室经过研究,首创帐篷动态仿真数学模型,大大缩短了帐篷研制周期。新型折叠式网架帐篷,展开、撤收像撑伞一样方便,6个人1分钟就能架起,5分钟内撤收完毕。

一次,建工所参加部队演练时,参演部队领导提出一个现实的棘手问题。部队机动时,光拉睡觉用的床板,就占了整个运力的四分之一。这个问题肯定需要解决,但研究一个小小的床垫无法立项,研究了半天又报不了奖,一些科研人员提不起劲。

所领导说,不能讲价钱,提条件,只要是部队需要的,再小也要干。仅用3个月时间,他们就研制出一种体积只有书本大小、重量仅800克的充气床垫。这种既防潮、通风,又隔热、耐寒的床垫,替代了笨重的铺板,大大节省了运力。

从军营到藏区,军队科研处处都有用武之地

2008年初春,美丽的甘孜州康定县塔公草原,四川省“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启动仪式上,一个个轻便精致的多功能水袋格外引人注目。这种水袋收放自如,不用时可以叠成一块布,非常适合牧民使用。

看到藏民喜悦的眼神,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告诉他们:这个东西不仅好看实用,还是部队的高科技产品,是解放军专门为藏区牧民设计制作的。水袋所使用的材料,无毒无味,还有着在高原耐寒耐热的高科技性能。这种特殊的“塑料布”1997年开始立项,2004年正式定型,它使我军软体水容器装备得以升级换代,结束了此类织物依靠进口的历史。

军队科研成果为民所用,在建工所处处体现。

1998年抗洪期间,为解决东北地区军民御寒急需,建工所一个月内将1.3万顶帐篷送达灾区,并组队赶赴灾区进行技术服务;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为确保建设大军的野外宿营、供暖,铁路修到哪里,建工所就把装备保障到哪里,把服务跟进到哪里。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赶赴前线的60多名建工所官兵风餐露宿,转战万里,维修保养装备3700多台件,为灾区建起13个淋浴站,累计保障灾区军民洗浴20余万人次;后方官兵、职工筹措发运37节车皮救灾物资,完成4.7万台件装备、800万米帐篷布的应急生产任务。

出人意料的是,救灾结束后,建工所却没急着评功授奖,而是将自己研发的153件野营装备拉进秦岭深山,针对抗震救灾中暴露的问题马上进行改进,大大提高了装备的综合保障效能。

在他们的努力下,一系列新型装备和技术投入使用,使我军的野战保障逐步实现了由生存型向生活型、由静态型向机动型、由单一型向集成型的重大转变,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后勤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后一位副部长来到建工所检查工作,临走时留下两句话:人员少、成果多;单位小、贡献大。近年来,该所承担科研任务每年都在70多项,涌现出总后科技“银星”张茂功、程志军、赵永平、韩建军,全国劳动模范魏东宏,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贾海斌等一大批先进典型,该所也两次被中央军委荣记集体二等功。 (赵建伟 袁本朕 记者 孙海华)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胡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