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直升机] |
灾区气象和地形复杂,即使是最先进装备,如何有效使用也成为对专业军人的极大考验。图为向灾区空投帐篷。
汶川抗震救灾启示录
汶川大地震发生至今已19天,我们为每天发生的生命奇迹、救援事迹、人间真爱所感动着,也在不断地思考着:灾难留给我们的还有些什么?举国大救援中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今天,本报刊出《汶川抗震救灾启示录》,希望和读者一起来思考。
直升机、冲锋舟、生命探测仪、软管内窥镜……破拆的、运输的、通讯的、指挥的……在汶川大地震一线抢险救援中,各种军用装备和救援设备被密集投入,这从一个重要方面充分印证了此次抗震救灾工作的超级难度。
但是,面对超大范围的灾害现场、恶劣的气候、复杂的地理环境,这些“超级装备”的效用受到了各种各样或大或小的制约;在严酷的大自然面前,任何高精尖设备也显得苍白。抵抗巨大灾害,让更多的生命更早地获救,从技术装备的角度来看,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时间因素、地理因素、气象因素……各种因素复合叠加在一起,无比复杂。军事装备投入救灾,绝不是人们想象中手到擒来的“万能钥匙”
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地方救援专用装备大致包括交通装备、通讯装备(包括可国内直拨、发传真普通电话、移动电话、海事卫星电话等)、摄录像器材和其他办公设备(如台式微机、笔记本电脑、打印机和传真机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等)。但是汶川地震的情况,这些配备远远不够。
地震发生伊始,大批军事装备和专用救援设备被源源不断地投入使用,伊尔76运输机、冲锋舟、米-171直升机、黑鹰直升机、野战通讯器材、漕渡门桥、野战炊事车、卫星通讯指挥车、野战帐篷……还有生命探测仪、救援犬、液压气垫、液压千斤顶、软管内窥镜、二氧化碳探测仪……在普通人的耳朵里,有些设备甚至都没有听说过。
“一流的救援设备,不怕死的精神,加上一流的技术,是这次汶川救援的突出特征。而军用装备的参与,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央电视台军事部记者伍辉,从汶川地震发生之日起到5月20日,一直在救灾第一线进行报道,对这次军队救援工作有着通观的视角,而13年的相关工作经验又显然使她在军用装备方面,有着专家级的评判力。
相关新闻
- · 中国唯一国产大型直升机直-8抗震救灾纪实(图)
- · 俄计划耗费3亿美元研制米-54未来型直升机(图)
- · 米-26连续吊装15台大型机械 二号机未投入作业
- · 山区天气状况好转 33架民航直升机救援恢复正常
编辑: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