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一大于二
作者:彭远文
前几天,正上着班,岳父打电话过来了:老大老二在家闹得不可开交,要我管管。电话中听见老大正一边哭嚎一边嘶喊:“我今天非打死你不可!”
问了一下,两兄弟因为一点小事起纠纷,打了起来,现在一个气得去房间里不开门,一个在外面撞门,门锁都弄坏了,岳父岳母根本拉不住,事态很紧急的样子。
但我总不能因此赶回家去啊,你知道的,北京上班多远啊,往返三个多小时呢。想了一下,我让岳父把免提打开,先把老大呵斥住了。然后,一个一个叫过来,问了事情经过,评了一下是非:先骂人的不对,先动手的不对,对了,尤其是不能把弟弟打死……最后,我要求他们互相向对方道歉。听到要道歉,“咔嚓”一声,电话立刻被挂掉了。我再打过去,是岳母接的电话,语气轻松地说:没事了,你上班吧,他们一块儿拼积木去了。
我平时发在朋友圈的兄弟俩的照片,都是兄友弟恭,但其实烦人的时候多着呢。千万不要相信我这样的媒体人,他们总是选择性报道;但也千万别相信为人父母者的抱怨,因为就算那些烦恼都是真的,他们并不会后悔--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七年前,生下了老大,五年前,生下了老二。都是意外怀孕,生老大的时候,我和妻子还没有结婚,生老二的时候,二胎还没有放开。前一个决定很容易下,后一个决定很难。但我们从来没有后悔过,正好相反,这是我们这些年做过的最正确的两个决定。有时候想想,一个经过了深思熟虑、周全准备的选择,还不如一个仓促之中基于人性本能的选择更为正确,这真是一件费思量的事情。
老大出生后,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到了我这个年纪,“许多东西都已经不能再让我兴奋了。好吃的,好玩的,与异性的交往,事业上的成功,寻求名声以满足自己的虚荣……这些东西,得到满足的渐渐厌倦,得不到满足的也慢慢看得淡了。在人生开始变得无聊的时候,冒出一个孩子来,简直是老天爷对寻常人最大的恩赐。”而有了老二,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复。
这是一个全新的发现,没有老二之前,我根本想象不到两个孩子会有如此之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说完全相反,老大极其敏感细腻,做事情一丝不苟,自己的东西摆得整整齐齐,老二则大大咧咧,对什么事情混不在意,5岁的他大概是家里情商最高的人。他也是家里活得最开心的人,前天晚上问他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回答:捣蛋。再问为什么喜欢捣蛋?答曰:因为高兴啊。我突然发觉自己追问了一个很愚蠢的问题。没错,他就是这么一个一味追求开心的小朋友。但老大认真起来,同样令人惊讶,春节我用他的过年钱买了一个十岁以上孩子玩的大型乐高积木,他一个人呆房间里,门都不出,拼了一天半拼好了。
我很难分辨出到底喜欢哪一个更多一些,但他们就是如此不同。这时候才会真正明白,原来人与人之间就是如此不同。
这也会让做父母的变得更自信。前几天编辑部开会,两位新妈妈报了一个选题,想做现在很多新生儿父母过度焦虑。我一下子笑了起来,说一直是这样的,中国的父母之所以这么焦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独生子女政策使然。因为没有经验,有道是“第一个孩子照书养,第二个孩子当猪养”。我还记得第一个孩子出生之后,我也是同样的焦虑,之所以如此战战兢兢,是因为你害怕犯错,因为错误的代价你可能承受不起。那时候就算觉得家里老人的做法可能有不妥,也不太敢指出,毕竟父辈是成功养育过一代人的人。等到了老二出生,我变得无比自信,这下我也是有经验的人了。而当父母放松下来之后,养育就变得轻松了很多,小孩子也更加自在。
有时候想想,只生一个孩子是多么大的浪费--我说的主要不是指物品的重复利用,而是知识经验的浪费。我们花了那么大的功夫去学习如何养育孩子,如何做一个父母,最后只能一次性使用。还没有孩子的朋友,想想装修房子,或许便能体会一二。
最重要的收获或许是:他们能彼此陪伴。父母的陪伴当然很重要,但永远无法替代孩子的陪伴。他们玩一个在大人看起来非常无聊的游戏,可以玩得非常投入,非常开心,玩很久。我当然也陪他们玩游戏,这对我来说也是全新的体验,仿佛回到童年,但实际上,我永远无法做到像一个真正的孩子那样。而且总有一天,我会离开他们。老大曾经问过我:有一天你死了我怎么办呀。我说:到时候你也有了孩子,孩子又有了孩子,你们也很热闹的。但毕竟不一样,这都是后来的人了,而有了个兄弟姐妹,也就有了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亲人继续陪伴。
没错,正如前面一开始所讲的,他们会打架,但这算什么呢?我小时候也和姐姐打得不可开交,现在还不是好得不得了。而且,终于有一个人会跟他争抢东西--不是像大人那样做做样子,而是真正的争抢--不仅是好吃的和好玩的,还会争抢彼此最为在乎的东西:父母的爱。唯有如此,他们才会真正学会分享,我曾经非常担心老大养成唯我独尊的毛病,现在再也不担心了。
当然还有许多收获,不必细叙。我说这些,并不是在劝人生二胎。生与不生,生一个还是生两个,谁也不应该管。我只是体会到了美好,并想与人分享而已。并在此祝愿大家,有着更加自由自在的人生。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赞
0 票
“您的外卖到了,请下楼取一下餐”
作者:许晔
对任何一个在大城市独居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而言,自己做饭从来是一件麻烦的事情。除却会认真选取食材、餐具、厨房用品,精心烹制一桌佳肴的文艺男女青年外,普通青年如我,只能看着微博、ins、朋友圈,望食兴叹。
生活节奏太快,吃饭这件事远远称不上享受,裹腹而已。发掘完居住地点周围的所有大小餐馆后,“今晚吃什么”总成为“人为什么要活着”之后的第二个人生终极问题。
在北京上大学的第一年,离开了生活了十八年的南方小城,也离开了妈妈的厨房,开始体验被戏称为“中国第九大菜系”的大学食堂菜。中国各个大学的食堂饮食,虽然没有牛津大学食堂菜单百年不变那么丧心病狂,但也几乎没有多大区别,以一周为周期,不断循环。你知道周一会有茄子,周二会有土豆炒肉,错过提供鸡腿的周三,想吃鸡腿就只能再等上一周。于是,相当自然的,外卖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当时的女同学内部,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谁能风雨无阻地来女生宿舍楼下找你?不是男朋友,是外卖小哥。”可一张外卖单上的菜品再多,也终会如同食堂一样,没有任何变化,也没有更多的选择,最终被扔进垃圾桶,被一张新的外卖单代替。
2009年,互联网外卖迅速占领了这个城市各大学生宿舍和写字楼。在打开页面之前,我未曾期待选择可以有这么多。动作几乎没有任何改变,仍旧是从四楼某间宿舍起身,踢踏着拖鞋下楼,穿过楼下的各辆电动车,找到穿着黄色马甲或是戴着红色帽子的外卖小哥领餐。中午可以吃牛肉面,晚上可以吃披萨可乐,从粤菜吃到淮扬菜,从泰国料理吃到日本寿司,心情不好时还能吃点甜品。即使有时等待的时间长达半个小时,足以煮一碗面,麻利的厨房老手还能做出一菜一汤,饥饿感和新奇感混杂起来,变成了满满的期待感,直到你接到电话:“您好,您的外卖到了,请下楼取一下餐。”
智能手机普及,外加上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手机APP代替了网页订餐,这些巨大的变化让人难以察觉。几年之前,我还在上高中的时候,如果某天妈妈不在家,解决吃饭的方式只有去外婆家和下馆子。如今我坐在家里,却有成百上千的选择。于是我开始享受起另外一种烦恼--选择太多了,所以我今晚吃什么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赞
0 票
我妈成了某宝剁手族
作者:孙莹
我妈今年65岁了。她腿不好,又住在没有电梯的高楼层,每天上下楼买菜很是不易。不过她现在上下楼的频率少多了,“我现在连芋头都从网上买!”她得意地告诉我。
我妈的膝盖长期病痛。以前我最难过的时候,就是听她说膝盖痛如何折磨她。采购是一个大问题。每天买一大堆菜,拎着上楼梯,她每上一截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我曾经有一阵很爱吃火龙果,我妈会去市场买给我吃,后来我意识到火龙果有多重,就不让她买了。
有一阵子我很认真地考虑过给他们那个楼加装电梯,但楼上楼下这么多住户,要取得一致意见简直是难上加难,就这样一年一年拖下来,每一天,我妈仍然要承受上下楼梯的痛苦。而我无法帮到她。
我刚开始跟她讲某宝的时候,她也是不信任的。“网上的东西不靠谱吧,”她摇摇头。而且她也信不过把银行卡绑定到网上的账户。后来为了网购,她专门办了一张储蓄卡,里面只放几百块钱,专门用来网购。
然后,新生活的大门就打开了。
“我现在米啊、油啊、牛奶啊,都在网上买,”我妈每天都要刷某宝,精研各种促销活动。她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选最喜欢的商品,不少商品比超市里还便宜、质量更好。
最重要的是,快递上门。自己拎着那么重的东西一层层爬楼梯的噩梦,现在少多了。
除了某宝,我告诉她,还有某东、某某生活、某号店。我妈仿佛发现了一个新世界。她现在会买产自广西的荔浦芋头,产自陕西的苹果,产自新西兰的奶粉……
“真是科技改变生活,”只上过初中二年级的她,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但能把我送她的苹果手机玩得团团转。在同龄人中,她是最“潮”的。
很多人会抱怨父母对自己的生活干涉过多。我觉得是因为父母那一代人,失去了本来该有受教育的机会,他们的世界太小,家庭就是他们的全部,所以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在子女身上,也让子女不堪重负。
我妈就很少管我。因为她好忙的:她要照顾外婆,要整理家务,要上某宝剁手,要看微信上我推荐给她的好多文章……她的世界比那些每天抱娃的同龄人大好多。
我还记得大概只是数年前,那时电商在中国才刚刚出现,那时很多分析者十分笃定地说:中国人还是习惯看商品实物,不会习惯在网上购物。“中国市场上本来就那么多假货了,还要到网上买,更没有信任感!”
我不知道当年那些唱衰中国电商的专家们今天怎么看。一切习惯其实都是可以改变的。改变往往比我们想象中来得更快。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赞
0 票
我的零现金大学生活
作者:江乘风
2013年秋天,我从一个傻傻的高中生成为一个大学新鲜人。因为初到学校要购置许多生活用品,临行前,爸爸妈妈把我的学费存到银行卡后又给了我两千块现金,钱包被塞的鼓鼓的,带在身上还有些许不便。
学校里自动取款机可算是稀有动物,取钱要跋山涉水,而且每次门口长长的队伍更是令人心情烦躁。
虽然大部分超市和餐厅都可以刷卡付款,但总还会遇到许多需要现金的场合,钱包依然是必备的随身“宝贝”。
渐渐地我们发现刷卡的场景减少了:学校外的大超市门口、货架间都贴着标语,上面赫然的大字“本店支持支付宝付款”;餐厅不仅支持支付宝、微信支付,还可以通过美团等O2O软件团购,省心也可以省钱。
2014年,O2O大潮悄悄地在我们身边蔓延开来,推进速度之快、覆盖范围之广让我们这些深居校园的穷学生也能在第一时间感受到。翘课一觉到中午后,睡眼惺忪的点开手机叫份外卖,起床洗漱完毕后下楼即取;周末约朋友出去玩,手机购买电影票、预订餐厅、点菜、买单一条龙。
真正让我感到进入了零现金大学生活的还是学校里的变化。学费可以通过校园信息门户缴付了,宿舍区的连锁小超市支持支付宝与大众点评付款了,以前只能排队在食堂圈存机完成银行卡与校园卡转账,现在也可以在“掌上校园”APP网上充值了。
甚至,“宿舍CBD”也可以手机支付了!去年下半年,宿舍区多了很多小吃摊点,傍晚到晚上,十几个小摊在路边排成队,被同学们戏称为CBD。有了网上支付通道后,各商家又开始了优惠竞争,选择支付宝付款重庆麻辣烫满十元享受随机福利、开心麻辣烫满13减2……
有两件关于支付的趣事让我记忆犹新,某天晚上我和两个朋友逛到学校门口,看到了一位卖炒板栗的大妈站在小摊前,旁边墙上贴着一个付款二维码。我笑着说:“猛一看还以为炒板栗都支持支付宝了呢,我猜这肯定是旁边周黑鸭的付款码!”朋友不信,要与我打赌,输的人请客。
我们上前咨询大妈是否可以支付宝付款,她指了指二维码说:“可以的!”
另一件事发生在一个下大雨的晚上,我和同学因为没带伞被困在图书馆,看着有伞的同学一个个走远,同学突然灵机一动,拿出手机叫了一辆车,“让Uber座驾送我们回宿舍。”他得意的说。
很快车就来了,上车后我们有些害羞的告诉司机:“麻烦您了,您把我们送到湖滨宿舍就行了,我们主要是为了避雨。”夜幕中我看到了司机师傅没有表情的侧脸。
几分钟后,我们就下了车,司机走远后,同学笑着说:“我们这也是支持新经济嘛,回去赶快发个朋友圈说说我们的壮举哈哈哈哈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赞
0 票
我与台湾女艺人的那些事
作者:Heono
周子瑜事件后,一位台湾女艺人在脸书上发表长文,问,“为什么台湾人、中国人只能选一种?”
她写道:“我爷爷我奶奶,当然都是台湾人,拿了台湾身份证在台湾生活四十几年,回大陆探亲都被称作是台胞。但难道他们就不再是中国人了吗?他们当然也是中国人。我看得出来我爷爷奶奶对那片土地的感情和依恋。
我在台湾出生,台北长大,我当然是台湾人。但是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自中国,所以我当然也是中国人,为什么现在这个社会非得只能选一种?”
我不知道当她面对汹涌而不理性的民意时,写下这段文字需要多大的勇气,因为字字句句都是对所谓“中国人”与“台湾人”二元对立的声讨,甚至对所谓台湾主流民意的声讨。
台湾的社会、历史和族群,和她所遭遇的时代困境一样,复杂而诡谲。用抽象的概念和二元对立的区隔去对待,显然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对族群的二次伤害。毕竟在历史洪流中裹挟的是无数平凡老百姓的家族与人生,史书上的寥寥几笔,却是成千上万个家庭用血和泪写下的时代悲歌。
我钦佩她的勇气和理性,用脸书分享后她的文章后没多久,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台湾女艺人竟主动发出了好友申请,这让我一时有些受宠若惊。
两个素未谋面的人,甚至在现实社会中几乎没有机会在茫茫人海中相识的人,因为社交平台得以联结在一起,一个诉说着自己的不解与困惑,另一个排解着对方的孤独与乡愁。
她甚至有些悻悻地抱怨,自己在大陆名气尚小,因此只能在台湾独自抵抗着不理智的民意、消化着恶语的攻击和伤害。
我当下答应,“这个忙我帮定了!”
我要让更多人看到这个故事,听到台湾社会中理性的声音,也让她感受到大陆同胞的鼓励和温暖。
当晚,我在知乎上写下这个故事,将她的故事和声音,从一个社交平台搬到另一个社交平台。
很快,这个答案迅速得到了知乎用户们的关注。“知乎观光团”们纷纷涌入她的微博,留下他们的友善、热情与鼓励。
原本只有寥寥数人评论的微博,第一次出现三位数的评论与转发。
这次轮到这位台湾女艺人感到受宠若惊,回复大陆网民的评论时,她一次又一次不解地问道:“什么是知乎观光团啊!”
她的故事和她的声音,更因此得到微博大V的关注而感动了越来越多大陆网民,她的名字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她的微博也被大陆同胞的爱与温情所包围。她的祖籍所在地,湖北省宣威县政府的工作人员,甚至私下联系她,为她提供寻祖帮助。
仅仅因为社交平台上无数个“我”的努力,让一位处在风口浪尖的台湾女艺人感受到来自祖国大陆从官方到民间的爱与关怀,这就是社交平台的魔力所在。
而默默做了这一切的我,觉得胸前的红领巾更加鲜艳了!
我想,既然选择出手相挺,向她许诺“这个忙我帮定了!”我大概没有食言吧。
社交平台本应是交流沟通的桥梁,而非网军征讨的战场。它为同胞之间的包容与理解提供了载体,让被有形的台湾海峡分离了超过一个甲子的同胞,得以有机会弥平内心那道充满误解和隔膜的无形的海峡。
更因有了社交平台,我们得以击碎媒体营造的虚拟现实,去“面对面”地倾听对方的声音,去求同存异,去设身处地,去感同身受。
我是Heono,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大陆大四学生。
她是刘乐妍,台湾女艺人。
这是我们的故事。
也是因为社交而更美好的生活之中,无数个“我们”的故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赞
0 票
广场舞,拯救了这世界
作者:张苗
“你是我天边最美的云彩,让我用心把你留下来……”这熟悉的旋律,是他们的狂欢,是我们在屋里听着的风雷。
我的家乡是鲁西南刚刚脱贫的小县城,县城里仅有两个小广场,每年200多天的空气污染或严重污染。由于网络、交通的发展,以及对大城市衣锦还乡人的歆羡,整体上呈现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与落后的物质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这样的县城,热闹的地方仅有四五条街,像样的百货商场几乎没有,更不要谈咖啡馆茶餐厅。人们的社交方式又缩水了许多。
在这样的小县城里,聊天是最便宜的娱乐方式,所以你永远躲不开“攀比”。三十年前,大家比吃饭喝粥,十年前比衣好衣坏,近几年,又流行比孩子的成绩、工作、伴侣。不少年轻人在外承受着各种压力。回到家,只想拥有快乐,而不是不停歇的唠叨。广场舞悄悄流行起来,父母老人把部分注意力放在舞步、音乐、队形上了。父母的广场舞,无疑把“战场”转移了,把发泄后的温柔留在家里。
周阿姨是县里某群众性文艺组织的一位骨干,各种舞蹈服、舞蹈鞋一应俱全,日常着装大多也是舒适的练功服。周妈妈常说,这样的衣服很舒服,穿了跟没穿似的。周妈妈和她的广场舞团队经常代表县里迎接上级领导。她说,为了迎接上级领导,不得不加大训练强度,经常胳膊疼腿疼的,不如平常玩票性质的轻松。可是,周阿姨甘之如饴。
我的姑姑在孙女出生之前,是一名狂热的广场舞爱好者。她爱好广场舞的原因比较简单:丈夫爱打麻将,女儿早夭,儿子与自己有了代沟,没有说话的人。那几年,只要天气允许,她每晚都要到广场,带着一种仪式感。虽然姑姑的乐感很差,肢体也不协调,但是跳得很开心。经常跳广场舞,姑姑的职业病基本上都没了。是广场舞把这些中年危机困扰的人们拉了出来,带着他们到一个新的环境,让他们能过着并不无聊的生活。
三年前,我18岁,也会吐槽广场舞。有次,夜风和着海浪,和朋友从酒吧出来沿着海岸线散步,人也微醺,走到一个教堂,有几位大妈在跳广场舞,我们仨就不自觉地跟在他们后面,饶有模样地跟着跳。现在想想,广场舞是有容性的,平等地接纳普罗大众。
近年来,噪音扰民、恣意占地等负面新闻越来越多。可是随着城市文明的发展,老龄化的推进,广场舞势必会更加文明,会接纳更多的人。广场舞蹈像一场盛大的约会,消除了学识、收入与职业的差距。在这种混合的社交环境下,有人为健身而来,有人为打发时间,有人想走向集体。不可否认,每个自愿的参与者,都得到过真实的快感。
张国荣唱过“人群中取暖,渡过最冷一天”。我们缺少安全感,所以需要其他人帮我们搭建一个房子,放下一颗心。小时候父母给我们搭房子,等我们长大飞走了,房子轰然倒塌。于是,广场舞把这些失去依靠的人聚集起来。广场舞,拯救了一个群体,对你我他而言,他们是我们的世界。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赞
0 票
打车软件让生活更美
作者:徐红钰
说起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事物,我就想起自己的那次打车经历。首先说我绝对不是某打车软件的托儿,但不得不说这打车软件确实让生活更美好了!
暑假里等孩子回了老家,只剩下我和老公俩人时,老公突然说挑个时间我们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于是我们选择了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湛江西南郊,这里有我国仅存的三个火山湖之一的湖光岩,也是世界上除德国的Manderscheid之外仅存的玛珥湖!
仓促出行,功课没做足,作为路盲的我们到了一个陌生城市就更找不着北了,于是我们选择打的前往。还好湛江没有广州那样塞车,可从市区到景区还是走了一个半小时!这景区还真是火山口景区自然偏远的很!
当我们结束行程时,天色渐晚。就要返程时景区突然阴云密布,下起了大雨,差不多几十号游客躲在景区唯一的小卖店里避雨,但看大家仍然喜笑颜开,原来人家都是自驾游,等雨停了就可以走,可是据说雨停了公交也就停了,本就偏僻人少,这让我和老公顿感无助,我们怎么办?眼看着其他旅客陆续离开,我老公说等会雨停了我们走到大道上看有没有出租车吧。在那一刻旅行带来的那份惬意荡然无存,我开始感慨贫贱夫妻百事哀,没钱买车,想出来旅行又受困……老公被我唠叨的也开始发脾气,说本来带你出来旅行是为开心,没想到我又抱怨他……于是我们互不理睬。无聊的我滑动着手机,还好有信号。就在这时,突然想起同事说过有一款打车,说是很好用,有时打不到车送孩子上学就用它叫车,很方便。我一直都没用过,心里想要不试试吧,我和老公说了我的想法,我老公一直骂我傻逼,说这么偏远的景区,天又黑了,傻子才相信这个APP可以叫到车!但我已经打开,点了快车服务,系统显示该城市目前没有该项业务。我又尝试着点了出租车,3分钟过去了,显示附近没车,又一个3分钟过去了,显示附近没车……我整个人感觉都不好了,欲哭无泪!这时,突然“DD一下马上出发”的声音传来,我兴奋地大喊,因为之前没用过这个软件,不知道叫车成功还有个这么美妙的声音!我再次确认系统界面时,出租车司机的电话也打来了:“你们还真是幸运,我正好拉了一单到这附件,现在准备返程回市区,没想到有人叫车。”就这样我和老公开心的坐上车返回市区!一路上我们和司机都在感慨,这个打车软件真是实用性满分。
回到广州,我经常向我的同事们推荐打车app,也每次推荐必讲这个经历。自上次经理或经历,老公说不攒钱买车了,反正有叫车也便,就算天天上班叫车,花的钱比买车的保险还便宜呢,还环保!是的,当公共交通方式多了,自然私家车可以少些,也可以环保些。当然一个新事物的出现能改善解决老百姓的生活时,他的发展趋势也是势不可挡的!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赞
0 票
高铁改变了我回家的路
作者:欧 NO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我直到腊月廿六才决定回老家。登陆www.12306.cn,从北京到徐州的高铁,二等座仍然有票,1分钟,把往返的票都买了。
除夕早上7点,我从北京南站出发,坐在宽敞明亮的车厢里,穿过小半个中国的年味,于9点57分,在徐州东站下车。再1小时汽车,11点半回到阔别一年的家中,鞭炮响起,热腾腾的饺子出锅。
这在10年前,是无法想象的。
我家是一个县级市,没有火车。读大学时,要从河南商丘市坐火车到北京,那种经历简直是不堪回首。
暑假还好说,最头疼的是寒假结束回北京,真的是一票难求。那时候还不能互联网购票,也不能异地购票(必须在出发城市买票)。而我们市只有一个火车票代售点,正月十五之前还不营业,只能拜托在商丘的亲戚去火车站排队买票,亲戚既非有钱有势之人,也没有火车站的关系。所以,卧铺票想都别想,能买到站票已经感激不尽,如果还有座,那真是谢天谢地。
记得一年寒假结束回京,跟几位高中同学,辗转通过关系,买到了3张站票。晚上10点从商丘出发,走走停停10个小时,次日早上8点才能到北京。
我们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拎着行李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挤上了火车,披荆斩棘,找到一个立足之地,一点都不夸张,真的是立足之地,因为除了两只脚,真的没有更多空间了,同学随身带的折叠马扎都无法展开使用。
车厢里暖气还特别足,但我却不能脱羽绒服,因为脱了没地方放,只能满头大汗地站着。诺基亚手机里,没有什么游戏可玩,我反复玩贪吃蛇,后来已经能让它盘满整个屏幕。
夜深最难熬,困得睁不开眼睛,却连换个站姿都难。整个车厢的人,有座的,在座位上或仰或趴,都睡着。过道上没座的人,也东倒西歪,你靠着我,我压着你,睡成一团。午夜12点,列车工作人员居然又推着小车,吆喝: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方便面,让一让,来……整个车厢咒骂声一片。
有一年实在是买不到回北京的车票了,听说安徽砀山县火车站,有人能带人上火车,上车后再补票。我和一个同学,到了砀山县,从火车站一堵围墙的豁口处,付了50元后,被人领着穿进火车道,在月台对面埋伏好,俟火车停稳后,迅速从车底穿过,上车补票,真是惊心动魄。
还有一次,五一长假从北京回家,车行至山东曹县,一位老汉背着硕大的蛇皮口袋(目测装的是被褥)在门口等待下车,结果车门一开,即被后面站着的小伙推下,摔倒在月台上,老汉爬起大骂:“×你娘(niang,三声)!”月台上其他山东人愤愤不平,指着车议论:河南人真坏!(列车终点是郑州,曹县之后,即进入河南境内,车上的人,被默认设置为河南人)
工作后,回家买票反倒更难(大学时还有学生会帮忙)。2009年春节前夕,我只买到一张临客票,这是一辆布满灰尘的绿皮车,卧铺改硬座,挤倒是不挤,但是,这辆车没有暖气。所以,一车人都裹紧衣物,一路跺着脚取暖。
那时候社会新闻,不时有乘客坐火车,患上所谓旅途综合症,他们有的自残,有的跳车,有的发狂脱去衣物。
2010年,时任总理温家宝说,要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但这样的出行条件,人真的是毫无尊严可言。
直到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铁通车,以及异地购票、互联网购票推出,回家的路,才彻底改变:
原来嘈杂无章的火车站,变得秩序井然;
原来拥挤无座的车厢,变得窗明几净;
原来脏乱的车上厕所,变得高端大气上档次;
更重要的是:原来10个小时的车程,缩短为3个小时。即使偶因堵车误车,也丝毫不用担心,因为几分钟后,就有新一班列车开出,改签即可。
高铁升级了中国速度,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几亿人的出行体验,使国民有人之为人的尊严。
温州动车事故之后,曾有一股抹黑高铁的非理性声音出现,有人还喊出“中国速度,请慢一点,等等你的人民”的煽情论调。
事实上,中国的很多问题不是速度太快,而是有些该做的事情没有做,有些事情做得还不够快。
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乘坐高铁,大家都发现了高铁的好处,我们也不时看到,一些城市为了让高铁设站,争得不可开交,这种争夺,正是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人想被高铁抛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赞
0 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