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论:

让县委书记形象不再“负面”

春节、中秋节,毋保良及家人生病住院时,女儿结婚时,都有人送礼金。一些官员在接受调查时表示:“各个乡镇都这么送,我不送不好。”很多人拿公款结伴公开送,并称“一人为私,两人为公”。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治理自古以来就是执政者关注的重点和难点,曾经担任过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历来也非常重视县域治理和县委书记的作用。

在今年年初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以及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习近平都曾就县委书记话题发表过重要讲话。“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这是习近平心目中的县委书记的榜样。

不过现实中,很多县委书记和这样的形象相去甚远。派警察进京抓记者;敛财上亿被判死缓;被偷拍不雅视频;捧着“野鸡学历”候选全国百优县委书记;突击提拔调整100多名干部;将石膏山改名“仕高山”;女儿5年吃空饷10万元……诸多“县官”负面新闻的背后,除了情绪之外,还有社会公众对于县委书记权力失控的深刻焦虑。

不可否认,在全国两千多个县治中,“问题书记”当然是少数,“整个县委书记的队伍总体上是好的”。但是,纠缠于“绝大多数”与“极个别”之间的人数对比,并不具有制度层面的意义与价值。具体到对民众情感的伤害、对基层治理的破坏,多少个“焦裕禄”式的好书记也抵不上一个敛财上亿的坏书记。

可见,县委书记公众形象的改变,除了以铁腕强力惩治个别“害群之马”,将其剔除出去之外,关键仍在于如何有效约束权力运行,提升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这不仅关系到官员群体的形象,也是县域治理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更是亿万民众的民生福祉所在。

这是因为,其一,在当下国家治理结构中,县委书记“位不高而权重”,有着极大的独立性。在新的时代,尽管县委书记并不等同古时之知县,权力运行也会受到方方面面制约,但总体而言,这一职位“承上启下”的定位并无太大变化。一县之内,举凡发展方略、干部调整、利益分配乃至民众利益等等,县委书记均有权干预乃至主导。

以众所瞩目的调整干部来说,尽管有关规定明确了组织部门等各方的责任,但在现实中,县委书记才是主导升迁任免的幕后推手。据报道,安徽省定远县原县委书记陈兆丰卖官敛财,当县委组织部将干部调整方案交其审阅时,陈居然说:“都是你组织部说了算,还要我这个书记干什么?”于是他自己拿出一份长达5页纸、写有多达几百人名字的“名单”,交组织部门去“按程序”考核。

其二,为了维护“独立王国”的特殊利益,县委书记也会人为阻隔政策制度乃至法律的顺畅推行。而且,还动辄以“特殊性”要挟上级,以实现治下的地方利益。近年来,很多地方出现严重侵害民众权益的恶劣事件,有的地方甚至酿成震惊全国的民变,其根源多在于基层治理的封闭与落后。不仅没有忠实落实中央精神,反而大搞钳制民意那一套,甚至以维稳之名,粗暴凌辱民众,当然行之不远。

现在不少论者在谈及县域治理时主张,应该给县委书记赋权,“高配”云云,这样的意见不免有些过于理想化。在一些县委书记抱怨“财权”等不足的同时,民众也能看到一些强势县委书记权力的失控。所以简单谈赋权无法应对基层政治的复杂性。县治还是要放在国家治理的框架下,进一步明晰、调整县委书记的权责,而不能只是靠理念的说服。

打破“独立王国”,管住“一把手”,一方面,要依据法律和刚性的制度,约束县委书记的权力任性,任何人的行为都不得逾越这条底线,地方再“特殊”也要服从整体和大局;另一方面,也要加快基层民主制度的建设,通过政府不断扩大信息公开,畅通监督举报渠道,让社会公众监督县委书记。

县委书记是国家权力与民众之间的关键环节,一支高素质的县委书记队伍,不仅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中央和省市工作部署的重要节点,也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基础所在。让县委书记形象不再“负面”,既是这一群体的诉求,也是民众的福音。

(凤凰网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违者必究!)

首页 | 凤凰网触屏版 | 凤凰卫视 | 凤凰广播

Copyright © 2014 Phoenix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