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重庆引进外资有“三件法宝”
2010年03月12日 07:53重庆商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开放·水平 沿海是大学生研究生 内陆是小学生

主持人:改革,我们说的是城乡统筹、农民工进城这个问题。现在是不是能谈谈开放,这个时候为什么重庆提起开放,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这样一个大的国际背景下提开放?

黄奇帆:现在的确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国际市场萎缩,出口是个比往年更困难的时候,所以更多的沿海地区、内陆都在启动内需,在这个意义上大家更关注内向型的问题。

但是我们有一个判断,就是沿海地区已经开放了30年,相对于开放水平,是个大学生、研究生的水平;那么内陆呢,刚刚才进入开放,忽然国际环境恶化了,如果不继续开放,等于是开放的小学生,跟一个开放的大学生一起在内陆竞争,内陆重庆就会没有前途。第二个,我们现在的启动内需,是在开放格局下的启动内需,不是闭关自守,所以开放这个题目很重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开放一般讲吸引外资,对我们来说吸引外资只是开放的一个理由。开放更重要的理由,是通过吸引外资会带来外国资本的技术、管理、市场、观念及各种产品。在这个过程中,这五个方面能引入,对原来比较闭塞的西部来说,这一课是要补的。

开放·引资 宽领域、多渠道、全方位 引资三法宝

主持人:我质疑您的吸引外资,金融危机的意思就是外国没钱了,吸引什么外资?

黄奇帆:熙来书记原来是商务部部长,对国际贸易非常熟悉。他到重庆后,用一个市委全会专门来推动,做出了重庆扩大开放建立内陆开放高地的决定。这两年我们利用外资翻了两番,连续两年利用外资的增长率是全国第一。比如,我们2007年利用外资只有10亿美元,2008年到了27亿美元,去年到了40亿美元。今年估计还可以再涨40~50%,到五六十亿美元。整个中国现在一年利用外资800多亿美元,我们如果有五六十亿,那对西部的城市来说,这个力度就是非常好的一个事情。

主持人:那是怎么回事呢,是沿海城市受骗了,还是他们根本没有金融危机?

黄奇帆:也不是。沿海地区,包括整个中国,现在利用外资的总量增长率比往年要低得多,但重庆利用外资的方式做了调整。以前内陆利用外资主要是中国香港,现在是中国港澳台、欧洲、美国全方位;第二个是宽领域,过去一般是工业领域,外资投资搞工业项目,现在工业外资占1/3,城市建设外资1/3,还有金融、贸易服务领域也占1/3,宽领域地吸引外资;还有是多渠道,不仅利用外资搞一个个项目,外资来收购我们的国有企业存量资产,收购重庆的企业资产,并购、重组;再有我们的企业如果到海外上市,也是利用外资。由于是宽领域、多渠道、全方位,就这么三个法宝,使我们的利用外资一下子两年翻了两番。

开放·贸易 “两头在外”变为“一头在外一头在内”

主持人:我能不能总结成,外资还有的是,关键是看你用什么办法弄到自己口袋里。

黄奇帆:全球一体化,每年还是有上万亿美元在流动,还是可以利用。开放的第二个题目就是进出口贸易,内陆原来加工贸易几乎都没搞,中国过去20年加工贸易达到一万两千亿美元,99%都在沿海地区。内陆没有搞,因为加工贸易的基本模式叫两头在外,零部件从海外运到沿海,加工完了以后产品销售到全世界。这个模式,如果照搬照抄到重庆,重庆到沿海有2000公里,内陆加工成本再低,物流成本也给抵消了。

现在搞加工贸易,我们改变了沿海加工贸易的基本模式。叫一头在内,一头在外,就是产品的零部件,80%在重庆制造,再组装成整机,没有物流距离,物流成本比沿海的两头在外成本还低。产品出来以后运到全世界,跟沿海运到全世界,其实差不多。一个飞机从重庆把电脑运到美国,和上海运到美国是差不多的。我们用这个模式说服了跨国公司,他们也认为世界加工贸易模式应该垂直整合,这样更经济更合理。我们吸引了美国惠普,在重庆搞了个4000万台笔记本电脑基地,全部销售欧美。由台湾的富士康、广达、英业达三家台商来做整机代工,他们又带来上百家零部件厂商,形成了零部件和整机加工的一体化。这不仅对重庆加工贸易是个突破,对整个国际上的加工贸易模式也是个转变。

主持人:您为什么公开说这个事呢,不怕别人学走吗?

黄奇帆:我希望内陆地区,用这个模式可以把沿海的加工贸易转移过来,如用两头在外的模式,沿海加工是不可能转到内陆来的。

主持人:如果沿海加工贸易也用你的思路进行调整呢,你又没有市场了。

黄奇帆:沿海地区的劳动力、税务、油电煤运、土地成本及房产成本都比我们贵,在这个模式下,西部会胜,中部会胜,比沿海会更好一点。

主持人:我们其实很少听到这样的话,就是一个内陆城市会说自己,公开说自己,比沿海的城市优势大。

让十年后还留在农村的居民富起来

主持人:对于您来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黄奇帆:未来最大的难题,是怎么样让十年以后留在农村的农民也能够富起来。我现在对十年以后农村和城市,农民和城里人的差距缩小的把握还不那么大。这可能是我们今后十年调查研究、改革发展要破解的事。现在熙来书记,最动脑筋的不是在城里,而是在农村。他最近提出一个要让重庆的最穷的渝东南、渝东北库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两翼农户三年时间人均增收万元,那是300万农户,每一户如果增收1万元,那是300亿GDP,现在我脑子里最难的是这些事情。

主持人:如果重庆城市建设得很好,1000万人也解决了,甚至有可能农村都没有人了,你那个难题就没了,四面八方的人都会去。

黄奇帆:西部最大的问题是常住人口小于户籍人口,一大堆人出去了也是好事,在外边能打工能赚钱。但如果10年、20年后还是如此,那是我们无能,说明这个城市没搞好。当我们搞好以后,如果能吸引其他地方的人过来,肯定是经济中心的一个特征。如果农村的人富起来,能够在农村日子也过得好好的,就不会走光。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霍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