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22日,本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精彩“上演”,全食带长1万多公里,平均宽度250公里,全食时间最长的达6分钟。对于中国民众而言,这是500年才得一见的天文奇观。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国际天文年”,也是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观察外太空400周年,这次日全食也在中国和日食带所经过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掀起了新一波天文观测热潮。
全食带首先穿过印度,成千上万的民众争相观看。印度政府还组织科学家乘坐军用飞机进行观测,并出动战斗机进行拍摄。随后,全食带穿过尼泊尔、孟加拉国、不丹和缅甸,从中印边境进入中国。全食带扫过正是中国人口密集的长江流域,这让中国成为了此次全食带覆盖地域最广、人口最多的国家,可观看到日全食的人口达到3亿。全食带在中国先后经过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等地。全食出现在北京时间9点多,从初亏到复圆花了两个多小时。人们聚集在广场、天文台、山坡上见证了这一美妙的时刻。
据介绍,日全食带大多在大海、荒无人烟的高山和沙漠地带穿越,真正能被成功科学观测到的很少。这更激发了人们观赏日全食的兴趣。在上海等城市,日全食观测镜一卖而空。一些仅能看到日偏食的地区也组织了观测点,满足民众的观看需求。
还有更刺激的观看“地点”:在当天的3U8995次航班上,156名乘客有幸在空中亲眼目睹了日偏食的精彩场面。“考虑到这一点(能看到日食),我们选择了22日7点半的航班从成都飞往无锡,觉得自然确实太伟大了。”
来自法国、俄罗斯、印度、韩国和埃及等国的上百名天文学家和大量天文迷们也蜂拥而至。印度天文学家辛格博士带领的团队空运来了2吨重的观测仪器,太阳的外层大气——日冕是他们最重要的观测内容。他们选择的观测点是位于浙江省西北部的安吉县。“安吉的纬度比较合适,天空条件好,干净、湛蓝,而其他地方,比如苏州地形比较平坦,但是大气纯净度不如安吉好。”
天文学家们对此次日全食的观测结果普遍表示较为满意。日全食也给了人们一个机会了解和似乎自己生活相去甚远的天文学知识。除了传统的电视、广播之外,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网站、中国中央电视台央视网、新浪网等也对日全食进行了直播。国家天文台副台长汪克敏先生特别对通过网络让公众观赏日全食的方式表示了赞赏。“特别是通过网络(接力式的转播,民众)能够看到几十分钟的日全食,应该说是人类历史上也没有过的。因为网络出现也就几十年,网络直播也就可能不到十年的时间。过去每一次日全食的时间都比较短,这次每个地方的时间都很长。”
中国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成员国之一。为了充分发挥“日全食热”对普及天文学的作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天文馆组织了一系列展览、讲座,加映日食介绍短片,并推出了相关科普读物。
据了解,中国现有高校天文社团近百个,北京、宁波、重庆、呼和浩特、张家口等地都有活跃的天文爱好者俱乐部。一些爱好者还热衷于天文摄影、寻找彗星。
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先生告诉记者, 自2004年新馆建成开放以来,北京天文馆定位于全国天文科普中心,北京市政府每年投入百余万元作为天文科普经费。朱进还有个身份,就是中国天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他说,今年还有很多天文科普活动在等着中国的天文爱好者们。“全年(今年)加起来,至少会有二、三十个项目(的)天文科普(活动)。包括一些讲座、一些(天文)台站对公众的开放日。爱好者们会把他们的望远镜搬到马路上,请大家看看月亮或者观测一些别的东西。另外,我们有个官网,大家可以到这来看看(,分享照片和观测经历)。”
但朱进也指出,中国天文爱好者的整体数量,可能还不及美国一个天文俱乐部的人数,中国的天文知识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编辑:
印权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