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棚里的常委会
寿光北临渤海,南抵青州,东衔寒亭,西接广饶。一条弥河穿县而过,将寿光分为南北两块。然而寿南寿北因自然却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上世纪八十年代,寿南气候湿润,土地肥沃,被誉为“昌潍粮仓”;占全县面积近百分之五十六的寿北却草树不生,一百二十万亩盐碱地上的二十万人生活无比艰辛。
寿北的如此现实,让从寿北走出的王伯祥坐立不安。“不彻底改变盐碱滩的面貌,大棚菜种得再好,寿光也只能是富一半穷一半!”王伯祥在县常委会上正式发出了向寿北进军的号召。就这样,1987年10月,一个治理发展中“半身不遂”的大会战开始了。
当时,王伯祥和所有参加建设的民工一样,住在工地的窝棚里。有一天,时任农业部部长林乎加和山东省副省长朱奇民到寿光视察,在县城没有找到县委书记,他们就来到了寿北建设的工地上。浑身是泥的王伯祥从窝棚里钻出来,老部长错把王伯祥当成了民工,问他:“你们的‘伯祥书记’在这里吗?”王伯祥答道:“我就是。”后来,林乎加非常感慨地对朱奇民说:“一个县有这样的书记,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情呢?”
有什么样的“班长”,就有什么样的队伍,县委十一名常委,九名住在工地上。县里的常委会,也就在这样的窝棚里召开了。在这样的环境下,经过45天的大会战,寿北开发取得了胜利。
今年5月,王伯祥重访寿北。车刚停在东岔河村头,四五百人便围了上来。村民郭成贵激动地对王伯祥说:“王书记,没有你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啊!”村支书郭孔让急着向王伯祥汇报当前的成绩:现在村民不分老少每年分6000到8000元,全村有轿车400多辆、别墅583幢……
“欲取先予,这是整个财政的思路。当年伯祥书记的投资效果,在自己的任上没有任何显现。”——原寿光财政局局长田效忠
停滞不前的数字
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原寿光县建委主任齐来吉是唯一一个说王伯祥“不是”的人。
原来,他这个建委主任曾整整三年处于“不务正业”的状态。1986年到1988年,为搞经济发展,齐来吉当过寿北开发后勤部的副部长,还当过乡镇企业领导小组的副组长。
为此,整天喊着要搞城建的齐来吉和王伯祥红了脸。但王伯祥总撂给他一句话:“还不到时候。”在王伯祥的理论里,只有先建设,让经济发展人民富足,才能搞出像样的城建。
1988年春节前,齐来吉被王伯祥悄悄叫到了办公室,王伯祥先向齐来吉道歉,接着话锋一转:“没有钱,怎么盖房子?怎么娶媳妇?今天是时候了,咱们的战略要转移,从现在开始,搞城市建设!”
“这下不得了了,咱唱主角了!”这是齐来吉至今还不能忘记的惊讶。当年的寿光县城,只有三条半街,没有超过二十米宽的街道,用齐来吉的话讲,“内商都不愿意来,哪有外商?”
然而此时,王伯祥心中已有了盘算,他带着齐来吉上北京,花大价钱从设计院请来了工程师,对整个县城进行了全面和长远的规划。
齐来吉说:“20多年来,这个规划一直用到今天,如果原来的街道不够用了,顺延就行了。根本不用推倒重来。他的规划,没有短期行为。”
原寿光财政局局长田效忠对此深有感触。他说:“欲取先予,这是整个财政的思路。当年伯祥书记的投资效果,在自己的任上没有任何显现。他只是搞建设,搞投资,从来不问这些投资是否在他的任期内能得到数字上的回报。从数字上看,王伯祥时代,没有发展,但群众得到了实惠。”
“计划生育,他拿自己的亲妹妹开刀,我们这些老同学,谁敢叫他办私事?他不办!更没人敢让他办!”——原寿光师范学校副校长刘效武
一辈子的临时工
刘效武与王伯祥同村,又是同学。当王伯祥还是县委副书记之时,三年未见老同学面的刘效武便去看望王伯祥。为了不空着手去,刘效武用一个书包,背了四斤绿豆。结果,王伯祥不仅生了气,也失去了主人的气度,他没有让刘效武坐下,就这样,刘效武呆呆地站了半天。
今天,当刘效武向记者讲起王伯祥的生活作风时,他很惊讶地说,“私事?办私事,他不办,我们也不敢,老侯可是当了一辈子的临时工啊。”
老侯是王伯祥的妻子,叫侯爱英。因为王伯祥当书记的缘故,侯爱英的民办老师这个临时工身份,直到退休。而他的亲属没有因为王伯祥“当官”得到任何好处,相反,当年的计划生育大会上,王伯祥第一个开刀的对象是自己的亲妹妹。
然而当初,为聘请大棚菜专家韩永山,月工资107元的王伯祥给韩永山开出了3万元的年薪;为了让寿光的大棚菜发展起来,王伯祥给韩永山配了一部新吉普,而自己还是坐着旧汽车……
任寿光县委副书记、书记8年间,王伯祥一家五口人,始终住在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四间旧平房里。1991年10月,王伯祥调任潍坊市副市长。临行时,一辆130型的小货车就装完了他全部的家当。
王乐义对王伯祥的清廉更是推崇有加,他说:“他这个人太简单了,他就是心里装着老百姓,就这么个事。”
今年6月3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66 岁的王伯祥说,“群众对我的感情,其实蕴含着对我们党的感情;老百姓感谢的不是我个人,而是称赞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我们党的伟大,感受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价值。”
离开寿光已18年的王伯祥,今天回到寿光,总会有人迎上前来,向他们的“伯祥书记”汇报自家的喜事;王伯祥走在寿光街头,也不敢轻易坐出租车,每当司机认出他来,总会拒绝收费;寿光的街头,至今还有群众用“伯祥”字样来命名自己的饭馆,以便提升知名度……
五年半的无私奉献,一辈子的美好记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韩适南
编辑:
杨高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