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其最近的一份报告中,对中国经济统计系统进行了抨击,并列举了六大罪状:
(1)统计机构对数据的可用性和可获性关注有限;
(2)某些数据之间出现明显矛盾时不予任何解释,因而统计数据缺乏可信度;
(3)数据发布和修正时,缺乏相关注释;
(4)各机构用于回应用户提问的网站上缺少联系方式;
(5)某些数据的发布长时间滞后;
(6)某些数据发布频次低,如国民经济核算和国际收支。
在中国民间,对于统计系统及其统计数据的极度不信任已经深度蔓延,尤其在涉及CPI、GDP以及房价、失业率、居民收入等敏感数据上,中国国家统计局已经不止一次被怀疑捏造和编造统计数据。2009年一个曾经引起广泛关注的统计丑闻是,中国各省的GDP统计数据之和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出现较大落差,国家统计局负责人被迫出面解释、澄清、道歉,但是没有人被追究责任。
国家统计局最近一次让中国的网民感到愤怒则是,上周末,统计局负责人手持一份统计数据,公开对外宣称中国没有出现“国进民退”。经济学家们认为,这种论断严重违背人们的常识。不过任何怀疑者都难以提供另一组统计数据来反驳官方的统计数据,因为全国数据是由统计局权威垄断发布。
因此,此番IMF列举这六大罪状,无疑将为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反对者提供新的进攻武器。IMF是批评中国统计系统的主要国际机构之一,因此比多数局外人拥有更多的渠道和影响力。
不过,根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的报道,IMF的批评措辞事实上比较温和。它肯定中国经济数据在近几年出现了一些好的变化,比如国际认可的调查技术应用得更多,一些关键数据的发布也更有规律、更为频繁。
但是与学者、媒体和金融分析师等使用者一样,IMF对中国的统计数据也是颇有微词,并提出了几个需继续改进的缺陷:首先是要发表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数据的恰当细目。由于可获得的公开信息有限,外部经济研究人员不得不自己来估计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此外,IMF也特别希望中国按季发表国际收支平衡表。这类衡量中国跨境资金流动情况的数据,目前是半年才发布一次,虽然最近数据的发布有所加快。IMF还鼓励中国发表有关政府债务的更详细的信息,在货币统计数据里囊括目前处在系统以外的工具和机构,并公开解释是如何修正过去的数据的。它还指出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工业产出既往数据中存在的问题。
IMF总结说,中国有关部门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也可以显著挽回它们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不过遗憾的是,中国的国家统计局看上去既没有意愿、更没有采取行动来改善自己在公众中被戏称为“国家估计局”的负面形象。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李平
编辑:
杨高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