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德国记者眼中的中国30年变迁
2009年11月25日 22:08国际在线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李晓萍):1976年,27岁的德国小伙子马廷·库摩来到中国,他的身份是《汉堡晨报》的一名记者,他以一名西方人的眼光好奇地观察这个古老的国度;2006年,已经是白发老人的他和妻子故地重游,把当年参观过的城市重走一遭,用镜头记录30年来中国和中国人的变化。本月25日,他在北京举办了一个摄影作品展,让中国人通过西方人的视角回顾自身的发展历程。

马廷·库摩对中国的关注始于学生时代,那时他通过各种渠道试图得到更多关于中国的信息。1976年4月,作为一名年轻记者,他有幸圆梦,跟随一个德国小型访问团来到中国,到北京、上海、桂林、香港等地访问。他说,“当时我只是从报纸、电视和电台里面看到、听到中国,来到这里我可以真实体验到中国。我和各种各样人的接触,包括记者、官员和普通百姓。我所接触互的中国让我感觉和媒体报道是不一样的。”

马廷·库摩看到的中国更加真切:人们穿着同样服装,商店里货物不多,下榻的最好宾馆设备也称不上先进。而更吸引他的是中国人,他们崇拜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待人友好但又有点拘谨、还渴望了解外部世界。他说,“当时他们不是那么开放,很友好,但也很拘谨。当时欧洲人在中国不多,更别说德国人。我拍完照,坐在凳子上,很多孩子跑过来看我到底在干什么,手里拿着什么。人们不仅想看到我的大鼻子,还希望听到德国和欧洲的情况。”

于是,马廷·库摩想把在中国所看到的记录下来。他的镜头对准了中国的男男女女,老人、儿童、农民、医生都是他的拍摄对象。孩子们在幼儿园用石头做游戏,有些淘气的会忍不住抬头看镜头;农民一脸憨厚地对他这个外来的“大鼻子”笑。当时街上排放整齐的自行车、小摊上卖得很火的小豆冰棍……这些照片让今天的中国人看了也忍不住发笑。那一次,在从北京到南方城市的一万多公里行程中,马廷·库摩拍摄了一千多张照片。

2006年,马廷·库摩再次来到中国,他带着妻子重返当年的拍摄点,决心用记录和对比的手法来观察改革开放巨变之后的中国。城市依然是北京、上海、桂林等,但这些现在拍出的照片看起来又不是他记忆中的地方:高楼林立,人们充满自信又行色匆匆地在街头走,汽车取代了自行车成为城市交通主角。马廷·库摩和妻子艰难地寻找当年曾经拍摄过的建筑、景点和街道,只为了寻找到同一个拍摄位置和角度。

马廷·库摩说,这次拍摄对他自己来说,也是个崭新的尝试。他曾经拍摄过很多名人,到很多国家拍照、写作,但内心对中国始终有强烈感情,希望了解这个国家和人民。 他说,“我过去经常到美国、法国、英国拍摄照片。我拍摄过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美国总统里根、克林顿等,但这种比较拍摄的形式我是第一次做。为什么中国吸引我,是因为在毛泽东逝世之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你可以看中国人性格的变化,他们那么勤奋、执著地追求幸福。”

这次万里行程中,他的作品里人们的表情也多样起来,恋人们在公众场合亲密拥抱、接吻,这在过去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

马廷·库摩一路走下来,感觉眼花缭乱、兴奋不已。他不停按动快门,最终带着1万多张超重的照片离开了中国。他和妻子把这些成果展现在德国公众面前,并且办了一本杂志,在汉堡、柏林办了专门展览,还开设了专题网页,希望让人们更全面了解中国。他说,“现在德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多了,但这些报道不全面,介绍最高的建筑物啊,一些自然灾害啊,有关经济的报道很有趣,但是对人的报道很缺乏,毕竟中国有13亿多人口,德国只有几千万。我很关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工作情况、生活方式怎样,是否更健康。”

在北京的摄影作品展上,马廷·库摩拍摄的这些对比强烈的照片让中国观众兴趣十足。前来观看展览的孙勤航女士说:“这是30年的对比,我觉得还是能够反映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外国人的视角和中国人不一样。30年前,我还是孩子,记忆很模糊,但在电影里也看到过,他的照片让我回忆童年,很亲切。30年后,中国社会有了这么大的变化,对中国更有信心。”

马廷·库摩说,他是个记者,会永远不停思考、记录。他和妻子正筹备一个关于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国庆庆典的展览,展出今年十月一日前后,他们在北京天安门、北京人家拍摄的照片。他希望明年这个展览在汉堡举行时,会引起更多人关注。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李晓萍   编辑: 缪汶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