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礼院长接受记者采访
10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建院六十周年之际,其研究生院北京雁栖湖校区翻起了一 新土。这个中科院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基建项目的动工,显得意味深长。六十年一轮甲子,中国科学院是引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火车头”;同样,在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半个多世纪里,其研究生教育也谱写出了壮丽诗篇:
1951年,与教育部联合发布《1951年暑期招收研究实习员、研究生办法》,拉开了新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序幕;
1955年,在教育部支持下,政务院批准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为此《人民日报》社论指出“正规的研究生制度的建立首先由中国科学院开始,以后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也应建立正规的研究生制度”;
1956年,周恩来总理在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用极大的力量来加强中国科学院,使它成为领导全国提高科学水平、培养新生力量的火车头”;
1958年,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始了“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大规模科技人才培养;
1964年,有81个研究所招收培养研究生,占当时全国研究生招生培养单位数的三分之一;
1977年,与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一九七七年招收研究生具体办法的通知》,在全国率先恢复了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其该批及之后的毕业生中至2008年已有35位当选两院院士;
1978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
1983年,在国家学位制度实施三年后授予了新中国第一位理学博士、第一位工学博士、第一位女博士学位;
1999年至今,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每年获奖数均位居第一;
2000年,进行全院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更名组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形成了一所具规模重质量的研究生高校;
2009年,在改革开放30年中,一直承担着全国规模十分之一左右的博士生培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在校研究生规模总数全国第一、亚洲最大;
面对这一被高等教育研究者关注的“中科院研究生院现象”,我们如何来解读?面对当代研究生培养教育中出现的诸多争议问题,他们自己又怎样思考和选择?近日,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白春礼院士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关键词:培养特色
在高水平科研实践中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
记者:中科院研究生院独特的教育体制、办学模式,一直以来为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校称道。请问这种特色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白春礼:我们先说说办学授权。由于新中国建立后的历史原因和中国科学院的特殊定位,我院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不同时期的重要探索者、开拓者、推动者,并一直拥有办学的国家授权。在8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实施学位制度时,我院也最早被赋予了研究生学位授予权。这个办学授权,使得中科院与当今著名国际科研机构相比较,更具有创新活力。这既是我们的中国特色,也符合当代高水平科技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的客观规律。
其次是师资力量。目前在科学院近三万科研一线研究人员中,有320余位两院院士、4200余名博士导师、3900余名硕士导师,直接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和指导工作。就是在课程教学中,常年也有70余位院士亲自授课,在研究生院教室里每天都可以看见院士的身影。可以说,我们的研究生培养有着高水平的雄厚师资保障。
还有是科研设施。我国的大科学工程设施几乎都在中科院,还有60余个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70余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以及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国家科学图书馆)、各研究所图书馆的藏书资料和信息情报。这样一些设施资源,都成为我院研究生培养依托的优势。
再加上实践课题。作为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中科院发挥着我国科技事业“国家队”和“火车头”的作用,围绕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基础科学研究探索、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一直承担着众多的科研课题项目。在承担研究生培养的各研究所,我们的研究生不存在缺乏科研课题的情况,一旦他们完成了学位课程,甚至在课程学习期间,就可以将自己科研实践和毕业论文的选题,与研究所正在进行的实际科研课题结合起来。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编辑:
霍吉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