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全球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一直快速增长,2008年工业总产值达320亿元,同比增长近30%,利润率达13.7%,连续第六年排名全国首位。在11月5日至7日召开的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上,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内在规律,引起了来自政府高层、产业巨头的浓厚兴趣,甚至有嘉宾将其总结为“首都模式”。
政策计划引导产业快速发展
首都模式经验之一就是,产业能否健康且快速发展,离不开合适政策的引导。产业环境不适宜、科技成果不能转化等等,都可能成为妨碍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绊脚石。只有出台切合实际的政策计划,才能释放产业发展的潜能,引导产业走上健康快速的发展道路。
我国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和扩大内需政策的稳步实施,国务院《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的出台,为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历史机遇。而“科技北京行动计划”更是明确指出了,生物医药产业是北京市重点振兴的八大产业之一,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大力发展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信心和决心。继“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启动之后,北京市加紧制定了“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实施意见”和“北京市调整振兴生物和医药产业实施方案”。
业内人士分析,正是这些政策的出台,直接促成了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生物医药领域平台的启动和北京新药创新孵化基地的建成,促进了在京科研机构、企业产学研联盟的形成,从而解决了妨碍生物医药成果转化的绊脚石,释放了北京生物医药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若想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就不能仅止步于创造,不能仅满足于示范,就应当打破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的瓶颈,才能让科技资源优势转变成市场竞争的优势。分析查找制约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症结会发现,在成果转化期,投入不足制约了北京对上游成果的控制,致使许多优秀科研成果外流;在市场导入期,政策引导力度不足,致使北京的标志性市场优势没有体现,京药市场占有率普遍不高。
据悉,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症结,实现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作用,在北京市科委的牵头下,由北京大学与北药集团、同仁堂等15家机构成立了“北京新药创制产学研联盟”,以创新的机制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品种对接,并开展了大量新产品研发、大品种再开发、生产工艺关键技术提升等工作,获得了重症肢体缺血基因治疗药物、获美国FDA认证的数字化开放式永磁0.5T磁共振成像医疗诊断系统等创新成果。
2008年,以北药集团、同仁堂集团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完成销售额228亿元,为产业贡献了75%的产值。至此,科技创新成果已真正转为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生产力,成为支撑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崛起的重要力量。
从战略产业向支柱产业的跨越
在首都模式的感召和吸引下,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在京投资发展,增加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存量。据不完全统计,法国的赛诺菲-安万特、美国的宝洁和健赞、丹麦的诺和诺德以及江苏扬子江、吉林修正、河北以岭、江西江中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选择北京作为发展生物产业的基地,他们现在与北京本地生物医药企业共同成为北京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要力量。
在引进来扩大产业增量的同时,北京市进一步帮助生物医药产业优化在市场、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资源配置,使得他们具备了开拓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据悉,北京市现在已有赛科、双鹤、紫竹、以岭等企业通过美国cGMP、欧盟GMP认证及产品的国际注册,有5家企业通过国际AAALAC认证的机构,有2家安评机构接受了美国FDA的现场检查,这些奠定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基础。前列地尔注射液、人源化单抗药物泰欣生等一大批京产制剂进入了美国、欧盟等国际主流市场,相关企业实现了收入、利润双翻番。
现在,北京的生物医药产业已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蓄积了强劲的发展势能。将来,在“首都模式”的引导下,北京的生物医药产业必将继续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到2012年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有望实现新增亿元企业20-30家,新增亿元产品30-40个,亿元产品产值超过300亿。届时,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将实现从战略产业向支柱产业的跨越,在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中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并成为首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力量。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霍吉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