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科技领域崛起“中国力量”--中科院60年发展道路扫描
2009年10月30日 17:09新华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新华网北京10月30日电(记者李斌、吴晶晶、胡浩)最近一段时间,年逾九旬的冰川学家施雅风每天都要打开电脑,撰写《中国第四纪冰川新论》。

“这几年国际上冰川研究有很多新进展、新提法,我想把这些集中起来。”从事冰川研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施老吴音不改,思维十分清晰,“我一直在做冰川研究工作,心里放不下,想尽力再做些工作。”

“心里放不下,想尽力再做些工作”——从中科院诞生的那一刻起,60年来,像施老一样,中科院一代代科学家始终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始终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骨干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谱写了一个科技落后国度自主创新的壮丽诗篇,奏响了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恢弘乐章。

60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下,中科院锐意创新,奋发进取,成为世界科技领域令人瞩目的“中国力量”

衣着朴素,盘发成髻——

50多年前专为当时著名科学家和归国学者而建的中关村“特楼”里,今天依然居住着一位不愿搬走的老人——95岁的核物理学家、中国“居里夫人”何泽慧。

60年前,回国不久的何泽慧和丈夫钱三强在喜迎共和国诞生后,立即全身心投入了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创,在“特楼”里一住就是50多年。这里的青砖灰瓦留下了她一生最美好的记忆,也镌刻着中科院半个多世纪发展历程的点点滴滴。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共和国创立者们将目光投向了科学技术:1949年9月,全国政协会议决定组建中国科学院。当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宣告成立。此时,距新中国成立恰好一个月。

以史为镜,自诞生之日起,党和国家就对中国科学院寄予厚望,科学家也充满紧迫感和使命感。

人们无法忘记,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对中国科学院的发展倾注了无数心血。

在党和国家的呼唤下,一批批人才从海外归来:

钱学森、贝时璋、赵忠尧、童第周……新中国成立之初,大批人才从海外归来;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百人计划”等的实施,又一大批海外人才纷纷回国效力。

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下,一个个研究机构应运而生——

近代物理所、计算所……中科院成立之初,一个个研究机构在北京、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而自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于上世纪末实施以来,适应新形势新需要,中国科学院撤并了一些研究机构,成立了青藏高原研究所、基因组研究所等一批新的研究机构,使科技布局更加合理、力量更加凝聚。

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一个个重大科研装置次第而起——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25米射电望远镜……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科学家提出的一系列大科学工程已经从蓝图变成现实,为在多个科技领域与世界同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优化学科,积聚力量——从上世纪50年代参与制定“十二年远景规划”到三分之二科研人员参与“两弹一星”研制,从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到参与载人航天工程、绘制人类基因组“中国卷”,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征程中,中科院广大科技人员不忘使命,锐意改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不断“摘金夺银”,成为世界科技领域令人瞩目的一支“中国力量”。

——自1956年国家设立科技奖励以来,截至2009年,中国科学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得国家科技奖1080项,其中自然科学奖390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42%。

——1997年前,在《科学》《自然》等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国大陆每年不到10篇。而现在,中科院每年发表的达到30至40篇,达到了国际著名国家科研机构的可比水平。

……

中科院的发展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中国科学院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如今在许多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都在杰出研究人员和优秀思想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显著地位。”德国马普学会副主席Harnack教授说。

作为当年归国潮中的一员,59年前从美国芝加哥大学回国时,助手马奇阿诺对叶笃正的决定十分惊讶:“什么,你要回中国?!在这里,你如果想要什么,过到街对面就可以得到了。中国有什么等着你呢?”

59年后,这位93岁的中科院院士、气象学家语气充满自豪:“我现在可以回答马奇阿诺,在中国等待我的是繁荣、富强。”

60年来,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坚持自主创新,勇攀科技高峰,用智慧和血汗挺起中国科技的坚实脊梁

2009年6月15日,国内首台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5000A在上海正式启用,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能够研发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曙光’系列计算机的诞生,不断打破西方国家在高性能计算机上的封锁线和限制标准,证明了中国人的胆识和能力。”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说。

在世界高科技领域能否占有一席之地,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中科院几代科学家的梦想。

“曙光”计算机只是中国科学家勇攀科技高峰的一个范例。 作为我国科技研究的“国家队”,中科院从诞生那天起,就承担着支撑共和国发展的重大使命。成立之初,中科院按照国家发展的需要,平地起楼台,在航空航天、能源、材料、化工、冶金、医药、生物、电子、信息等各个领域进行了战略布局,并明确了各个历史阶段的任务。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李斌、吴晶晶、胡浩   编辑: 马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