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启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曾是一个时代的主张,今天,企业社会责任的浪潮中,中国式商业伦理又显示出独特的价值。2009年,在应对全球挑战的责任追求下,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开始了一次完美的握手
中国式责任渐成气候
刘北宪:金融危机刚刚过去一周年,气候变化的挑战又摆在人类面前。
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这种全球共识经历理念启蒙、行动探索、社会共识等阶段,现在,一种东方化的“中国式责任”理念正在激荡成型。正如胡锦涛主席在阐述“中国的气候观”时提出新兴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国式责任”成长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化与中国特色在这里相遇。
作为金融危机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清晰认识与长远战略,中国企业认识到中国商业伦理中讲究诚信、义利兼顾这些源远流长的责任基因,也充分考虑国情实际、发展阶段、文化传统、资源禀赋等因素,只有理性总结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理论,才能指导自己实现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事关企业信仰,是社会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基于此,我们将在第五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上以“中国式责任”这一命题,汇集政府与企业共同参与构建。期待这一理念能体现为企业公平诚信的经营意识、节约环保的生态意识以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的商业价值观,在实现大国崛起过程中,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为世人赞许的发展道路。
商道与公益的结合
王汝鹏:30年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一方面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逐渐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企业社会责任这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产物在中国具备了更成熟的土壤和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社会问题。
社会责任是企业参与社会公益建设的思路和途径。当前,尽快建立“中国式责任”标准体系和评价机制,加强社会责任本土化研究,以有效的实际行动主动应对全球责任的潮流,有利于企业更好满足利益相关者要求,有助于管理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对于中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缓解转型期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社会责任成“走出去”的门槛
姚坚:当前中国和全球的经济联系前所未有的密切,人员、资本、技术、服务,包括文化,已经全方位与世界联系在一起,国际市场的影响直接而明显。
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引起海外关注,我们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好关系因掺杂经济因素而变得复杂,这就有赖于企业通过社会责任建设来进一步完善。
强化社会责任是企业国际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共同推进。企业可以通过制定海外管理规范,解决产品质量和进口结构问题,更加重视当地环境、法律和习俗,以自律和内部管理减少恶性竞争,妥善处理与当地政府、公众关系。
未来的竞争更多是软实力的竞争,这种变化要求中国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学习和遵守社会责任,提升企业海外形象,反过来,在推进过程中也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
以公民精神发展现代慈善
王振耀:“中国式责任”从理念上升华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汶川地震后,中国企业履行慈善责任热情很高,但仍带有较大传统性,应尽快迈向现代化,向现代慈善发展。
中国企业家要善于以现代行为方式来考虑慈善的发展,责任的履行,从体制上思索问题,从程序和技术上解决问题。现代企业的公民意识需要弘扬和提倡,要大大方方做慈善,捐款以后要求回馈信息,使社会效益对企业经营产生积极影响。
履行好 “中国式责任”必须联合行动,慈善的规模大了就要有设计、制度和行动配合。道德、良心、爱国热情固然可贵,而现代责任体制更能长久地弘扬社会成员的好行为,限制不良行为。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编辑:
马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