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广东碣石年销"洋垃圾"服装上亿件(图)
2009年10月23日 03:03广州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在碣石镇,“衣比纸贱”

广州日报10月7日报道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世上有一个地方遍地服装却无人捡拾,你肯定会嘲笑这纯属无稽之谈。但若你亲自来到广东省陆丰市碣石镇,便会相信“衣比纸贱”绝非天方夜谭。在那里,衣服贱到了什么程度?一件件衣服如垃圾一样,从一辆辆载满服装的三轮车上倾滑落地,却无人理会。

碣石镇为何会出现这种怪现状?这些看起来光鲜却廉价的服装来自何方?又去往何处?它们是否将走进你我的生活?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陆丰碣石,一个拥有33万人口的海边大镇。大海给碣石人带来了生猛鲜活的海鲜,也给碣石人带来了透着霉味的服装。据说有1万个碣石家庭靠贩卖那些外国人——甚至是外国死人淘汰的旧服装发家致富,他们把这些衣服卖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

家家腾房搭屋堆旧衫

李群(化名)是碣石本地人,他说,当地人都把“洋垃圾”服装称为“旧衣服”,在公开层面,他们不愿提及“走私”和“洋垃圾”这两个贬义词。但在与顾客的交流过程中,这两个词却是一种噱头,是最大的卖点。

在李群的近亲中,竟然没人从事“旧衣服”生意,这在当地非常罕见。

9月15日,记者和李群骑着摩托车暗访了碣石镇的几大“洋垃圾”服装聚集地。从大路拐进一条条狭窄的街巷,眼前的景象让记者震惊:在这里,除了服装,还是服装。

镇上的“洋垃圾”店主要集中在三家村、道井、东关巷、新绕、水巷口和打石庙,各店场的规模各异,有的大场主要从事批发业务,绝大多数以家庭为单位的店铺则从事较小规模的交易,甚至零售。其中,道井和新绕两地的规模尤其庞大。所有店铺,均无合法经营的牌证。

在打石庙一带,当地居民都把一楼腾空,用于堆放和翻新衣服,以及悬挂样品。巷子本就狭小不堪,却仍有不少居民在稀缺的空地上搭建起铁皮房,用做店铺。一辆辆三轮车在巷子里穿行,并不时在各个店铺前停留,店里的主人和伙计们跑上前去,兴高采烈地卸货、装货。由于三轮车后兜被塞得过满,且巷子路面狭窄不平,时常有衣服滑落到地上。但据观察,根本没人愿意弯腰捡拾,地面上满是沾满尘土的肮脏服装,巷口的垃圾堆里也几乎全被服装所充斥。

在如此狭窄的巷子里,堆放着如此多的服装,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新衣”卖相翻新有术

悬挂在各家店内的样品,从几米开外看去,几乎与新服装无异;只有近距离细看,才能辨清瑕疵。背后,是店主和伙计们按部就班的翻新程序。

这些服装一开始从集散地运到店铺时,被堆放得杂乱无章,犹若垃圾,从中几乎找不到一件卖相好的。记者从几家店铺的老板处获悉,那是为了节约集装箱的空间,把服装都压缩得紧紧实实。

拿到货以后,店老板首先要分门别类。接着,他们得用板刷和去污剂把衣服上一些较为明显的污渍刷掉——记者甚至在几件衣服上看到了疑似血迹的污点。许多毛衣和T恤衫都已经起毛球,他们同样需要用板刷予以平整,有时甚至得用上抛光设备。

原本就是旧货,加之挤压,不少服装的纽扣都已脱落,店老板们早已采购了形形色色的纽扣。某些贴身穿的服装,由于被其“一手用户”较长时间的汗水侵蚀,后脖部位商标上的字样已经非常模糊。店老板们早就采购了形形色色的商标布块,重新拆缝。

一般的服装经过以上翻新流程,即可销售;那些“无可救药”的,只能当作垃圾抛弃。但价格稍贵的毛料上衣和牛仔裤等,却还需额外的电熨。

在一家专卖牛仔裤的店铺里,记者看到以下一幕——店员们忙碌地熨烫着一大堆皱纹满布、毫无裤型的牛仔裤;另一侧是已经熨烫好的、叠放整齐的、用统一塑料袋包装的“新裤子”。店员们说,牛仔裤原本就不易区分新旧,不少年轻人还喜欢“怀旧的感觉”,所以只要臀部和大腿部位的布料不被明显地磨薄磨滑,充当新裤卖不成问题。

不管什么档次、什么价位的衣服,在翻新流程中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不消毒。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张强   编辑: 缪汶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