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广东雷州候鸟天堂变折翅地狱 万千生命葬身口腹
2009年10月23日 02:01南方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11年来媒体屡次曝光,本报记者再杀“回马枪”调查发现

雷州纪家镇仍是候鸟地狱

雷州市纪家镇本是候鸟的天堂。

每年9月到12月,候鸟成群南下于此歇脚,然而它们遭大规模杀戮,葬身口腹。

记者实地调查发现,当地捕杀候鸟成风,白胸苦恶鸟、蓝胸田鸡、东方角鴞等野生鸟类,大量出现在当地饭馆的餐桌上,连国家级保护动物都未能幸免。

11年前,人民日报就刊发读者来信披露过此事,此后11年,本报等多家媒体多次关注,但捕鸟之风仍盛。

北风起,雁南飞,如今候鸟数量锐减,一些珍稀物种失去踪迹。

这里,由候鸟天堂变成折翅地狱。

死地

10月17日晨,纪家镇街头,野生鸟类在被公开售卖。

五六种野鸟被分隔在不同的笼子里, 十几只“水鸡”(贩卖者如此称谓)蜷缩着。鸟贩手中一份野鸟价格清单,单价从十几元到七八十元不等,它们有着诗意的名字:“打铁,梦儿,田乌……”

贩卖更多是躲在隐秘之处进行。纪家镇一家商品店的里屋内,记者目击到十几个笼子装满各类野鸟,被现金交易。一只猫头鹰的身价是50元。

纪家镇位于雷州半岛西部,是候鸟繁衍、越冬的极佳停歇地,每年数以万计的候鸟,把纪家镇当作继续飞翔的驿站。

中秋过后,纪家镇不管是田间地头,还是海滩水塘都布下了天罗地网。豪郎村村民肖越,广州打工数年,9月份他返回家乡,加入打鸟队伍。

记者在村民带领下看到,一张张严丝合缝的捕鸟网竖立在海风中,随处可见。长达几十米的捕鸟网,包围着每一块田地,成为各类候鸟的“死地”。整个夜晚,村民们守护着属于自己的那张网,等待易拉罐发出的“喜讯”。

长年的摸索,村民捕鸟堪称“专业”。肖越说,扩音器放出鸟叫声音,吸引候鸟落网是最常用的捕鸟手法,“夜晚,树林处处都是鸟叫声”,而鸟惊起之后,等待它们的是天罗地网。

这几个月,纪家镇鸟多人忙,大街上轻易见到摩托车飞过,上面的人手提着网袋,里面装着的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猫头鹰。

中秋过后,纪家镇街头十字路口,电线杆上悬挂横幅:捕杀、销售各类野生鸟类,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太阳西斜,记者再次途经镇上的街道,横幅下面的鸟贩挪了挪早上的位置,继续叫卖。

哀鸣

记者假扮“买鸟人”来到恬神村一农民家中,见到了一只重达近4斤的鹰被握住翅膀,似只母鸡老实地缚在“女主人”手中。

金黄眼睛依然锐利,遒劲的翅膀被展开时,它试图蹬地起飞。10月16日,在低空飞行时,它陷入田间网阵。“480块一斤,不能再便宜了。”“女主人”摩挲着鹰腹下的美丽花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观鸟专家告诉记者,这种鹰叫松雀鹰,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每天清晨,被捕获的候鸟汇集到纪家镇酒店和食肆档口。“吃什么鸟都可以预订。”一家饭店老板说。

“做一只白面30,白鹭煲汤80。”“白面”是纪家镇最为常见的野鸟,“每天都杀几百只,卖得很快”。记者查证得知,“白面”有个冗长的名字——白胸苦恶鸟。

记者冒充食客,与老板熟络后,他坦承“只要有钱,吃鹰也并非难事。”“大一点的500元一斤,很小的猫头鹰100块一只”。见记者兴趣盎然,他说“现在就可以联系卖主”。

记者了解到,纪家镇十几家饭店以及大大小小的食肆档口,均有加工野鸟的生意。而做一只最常见的“白面”也能赚上十几块。

“吃鸟这么严重,政府不查吗?”

“昨日上面来查了,但我们有消息嘛,提前收拾干净了。”该店服务员说。她还透露,“有个单位的人,刚买了几百只鸟干,说要送礼用。”

在纪家镇菜市场,有人用5块钱买走了尾巴挂着绿色的一羽翠鸟,在沙哑的哀鸣声中扬长而去。

而如果在清水溪边,翠鸟慧黠,灵动,一跳一跃地腾挪在空中……

习俗

捕鸟显然已成为当地的风气。农民捕鸟,餐馆收鸟,有人吃鸟,三者之间在当地已形成清晰的产业链。然而,随着候鸟数量的锐减,近两年来农民此项营收也大不如从前。

“农民一年的土地收入也就是两三千块,前些年捕鸟是重要的收入来源。”豪郎村村民肖越说,打鸟越来越难,收入远远不如出去打工。几天下来,他只捕到了一只很小的白胸苦恶鸟,自己煮着吃了。

“但祖祖辈辈形成的习俗,没办法改”。他大手一挥,说,连每个村民张网捕鸟的区域,都世代因袭,不能轻易越界。

肖越告诉记者,打鸟充满快感和乐趣,刚好又是农闲季节,农民的积极性自然高涨。“树上挂着钱呢,为什么不要。”而当地派出所,也经常下村检查,但如此大的捕鸟阵仗,法不责众,“逮着谁就算谁倒霉呗”。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缪汶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