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网瘾治疗有“四流派” 月收费从五千到上万不等
2009年07月15日 04:10东方早报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青少年网民1.6亿以上,10%存在不同程度的网瘾。

东方早报记者 吴玉蓉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青少年网民1.6亿以上,10%存在不同程度的网瘾,即约1600万人。

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陶宏开对早报记者介绍,现在全国各地有300多家治疗网瘾的医院、基地、中心或学校,绝大部分是采用强制性的打针吃药、电击电疗、禁闭关押、打骂恐吓、暴力训练等方法。“有4个流派。我是属于两把椅子类的,面对面沟通的;陶然为代表的以药物为主治疗的;杨永信为代表的,以电击治疗为主的;还有一把戒尺的。

他说,不管是药物,还是电击、暴力治疗的,都是表象上的,而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的网瘾问题。事实证明,这些方法非但没有效果,反而造成第二次摧残,加深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和人格障碍,使得他们对父母产生了怨恨、报复情绪和强烈的反社会意识。

陶宏开还介绍了这样一个例子:香港一个大学老师的16岁儿子,曾被送到某戒网瘾中心治疗。在治疗完后,父母把他接回家,他第一句话就说:“我告诉你们,我活着就是让你们痛苦的。从此我不读书,不上大学,不结婚,不生孩子,让你们断子绝孙。” 这是他被该大学邀请去做报告时,校方告诉他的一个例子。当他在这个大学做报告时,这个孩子就在下面安静地听了近3个小时,中间还提问三次。“这个网戒中心,收费特别高,简直就是骗钱。”他说,全国这些治疗网瘾的机构,临沂一个月收费五六千算是少的,多的达上万元。

“网瘾不是孩子的错。”陶宏开表示,孩子沉迷网络,往往存在家庭、社会的原因。他说,只有找到他们沉迷于网络的原因才能真正治本。他分析,导致青少年网瘾的原因有以下方面: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尤其是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关爱和期望,使得孩子既十分自我又失去自我,价值观模糊,责任感不强,思辨能力差,自控能力弱。当他们接触外界时,易接受不良影响,上网成瘾。

学校重教书、轻育人。教学活动忽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辅导和培养,课堂教学也致使不少学生对校园生活产生厌倦。躁动的青春向往寻求轻松快乐、自由自在的天地。

社会文化中存在有害因素,对青少年诱惑力大。特别是在网络上,能畅所欲言、纵情宣泄。

陶宏开说:“他们需要的是理解和引导,他们的心理问题需要心药来治。”他还特别指出,网瘾和精神病虽然同属于心理问题,但有根本的区别。精神病做事没有明确的目的,而网瘾青少年做事往往有明确的目的。

他呼吁有关部门来管一管网瘾治疗机构,“我想问一下卫生部:难道只有杨永信的治疗方法不正确吗?其他300多家机构呢?有暴力的,有关禁闭的,这些都对吗?”

■ 山东临沂精神病医院杨永信自创“醒脑疗法”被卫生部紧急叫停

■ 国内网瘾治疗流派混乱专家称大多不能治根反而会造成二次伤害

杨永信和“醒脑疗法”

电刺激厌恶疗法,就是将被治疗者的不良行为与电刺激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一旦这一不良行为出现就予以电刺激,使被治疗者产生厌恶体验。

卫生部日前发出通知称,“电击治疗网瘾”技术的安全性尚不确切,暂不宜应用于临床,因此要求停止该疗法的临床应用。这一事件缘起山东临沂市精神病医院医生杨永信利用电击治疗网瘾所引发的诸多争议。有亲历者形容,这一治疗方法“生不如死”。

如何治疗网瘾才是合适的、有效的方法?卫生部叫停了电击治疗方法,其他的方法是否仍然有效?“这也是新问题,我们也在探索和研究之中。”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昨天对早报记者说,这些问题请专家来解释更合适。

东方早报记者 吴玉蓉 邹娟 实习生 邹琳之

《中国青年报》不久前的三篇文章,把“全国戒网专家”杨永信的治疗网瘾模式拉到了聚光灯下。

网友形容“生不如死”

5月,中国青年报《一个网戒中心的生态系统》、《谁都想在网瘾治疗市场分杯羹》、《“戒网专家”杨永信电击治网瘾引发争议》连续见诸报端,掀起有关“电击治网瘾”风波。

山东临沂的这家网戒中心全名叫“中国杨永信网络成瘾戒治中心”。杨永信,临沂本地人,1962年出生,已在第四人民医院(前身为临沂精神病医院)工作20余年,专业是心理精神卫生。

报道中称,杨永信独创的“醒脑疗法”是用1毫安~5毫安的电流通过脑部,这种刺激治疗网瘾,会造成疼痛,但非常安全,不会对孩子造成任何伤害。具体的操作是,他在网瘾孩子太阳穴或手指上接通电极,以电流刺激脑部进行治疗。

<< 上一页12下一页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吴玉蓉   编辑: 缪汶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