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全国人大问责审计署 批其报告过于温和不敢点名
2009年07月02日 06:04时代周报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全国人大问责审计署 报告为何羞答答

“我们单位也被审计署批评了。”中央某部委的一位官员对时代周报记者透露说。

该单位的名字,最终没有出现在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提交的报告里。

就在6月24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分组审议2008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时,一些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审计报告提出建议和意见,认为今年的报告过于温和,不敢点名。

本报记者 宋阳标 高兴翔 发自北京 特约记者 王伟立 发自南京

模糊字眼多遭批评

今年的审计报告共计24页11个部分,被舆论广泛认为是了无新意,没有新闻。然而,在审计报告之外,却爆出了新闻。

据新华社的报道说,当天的分组审议会上,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黄镇东,新华社原总编辑、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振中,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吉林延边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金硕仁等委员对审计报告提出了批评意见,认为此报告多处使用模糊字眼,对于被审计单位来说过于温柔。例如,金硕仁委员说,这次审计报告中有些地方没有点名,他认为应该点名,该指出的东西、该批评的事情要提出来,审计部门向人大常委会报告时不应该有所隐瞒。

据时代周报统计,总共13000多字的报告中,共出现20处“一些”、4处“某”、14处“有关部门”、3处“有些”、19处“部分”、2处“少数”、21处“个别部门”、5处“个别”这样的字眼,正是这些字眼让众多委员感到一头雾水;报告中同时还多处出现了类似“有73个部门的项目支出预算未按规定确定政府采购金额,并编制政府采购预算;76个部门项目支出中的422.56亿元政府采购预算,未按明细的采购目录列示”这样含混不清的表达;同时说“审计发现的116起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查处后,已有30人被依法逮捕、起诉或判刑,117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这些人分别是哪些部门的,从报告中无从得知,委员们也无法予以批评监督。

南振中委员认为:“审计报告要坦诚,不能欲言又止,半遮半掩。”针对审计报告中出现“某集团原总经理李某”、“某担保公司总裁赵某”等字样的情况,他说,除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审计部门不应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保密,审计报告要减少“少数部门”、“个别单位”、“某人”这样的称谓,不要让常委会组成人员“猜谜”。

吴晓灵委员说,政府机关执行公务过程中的信息应该公开,这样是有好处的。现在多数单位不怕审计、不怕整改。如果把审计信息公之于社会,压力比他们向国务院作检查大许多。为了更好地执行财经纪律,应该公开所有审计信息。

今年的报告缺乏点名和“揭盖子”的事例,公众开始分外怀念几年前的“审计风暴”。

2003年夏天,第一次“审计风暴”不期而至。6月25日,原审计长李金华代表审计署,向人大常委会提交了一份长达22页、近8000字的审计报告。财政部、原国家计委、教育部、民政部、水利部等一大批中央部委被公开曝光,并点名批评。其中,财政部被点名达9次之多。报告在用词上也少有以前的含糊和温和,而代之以“疏于管理和监督”等严厉的字眼。

2004年6月23日,李金华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一份“很有份量”的审计清单。这份审计报告中,“揭盖子”占到九成以上篇幅。

如今,“公开批评中央部委”的热闹景象已然不再。两年来,审计署不在审计报告中具体披露各部委的具体问题金额,各部委也不再公开和强势反驳。

但是南京审计学院副院长时现对舆论的“温柔论”表示了反驳:审计不温柔,审计在法律范围内行使一直都没有改变,不存在温柔的问题,不要因为一个审计报告定义为审计很温柔。这有点过于敏感了。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宣读今年的审计报告之前,国务院内部已经开了个会。”中国审计协会副会长张立民日前对媒体透露说。在这次内部会上,审计署加强了与审计对象的沟通,并组织各部委搞好“审计结果和审计建议的整改落实”。

黄镇东委员说,审计报告的其他部分比重太大,基本达到了一比一,许多专项审计冲淡了主题,重点不突出。他认为,审计报告应该关注中央预算的执行情况,而不应该是审计工作报告。

审计有问题却少罚

批评的减少,同时也意味着审计工作方式开始转向体制和机制方面的探索。用审计长刘家义的话说,审计署要努力承担起“免疫系统”的角色。

<< 上一页12下一页 >>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宋阳标   编辑: 霍吉和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