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世安任澳门社会文化司司长期间巡视同善堂的托儿所(资料图片)
崔世安的故乡崔嘉亨村,村口牌坊的“崔嘉亨”三字是崔世安叔父崔德祺请黎雄才题名的。本报记者 陈平生 摄
崔世安当澳门社会文化司司长时与其叔父、同善堂主席崔德祺(右)以及副主席许世元合影。(资料图片)
他在个人为人上是个好人,厚实啊。我(没给他提名)是担心商人执政以及利益集团的权衡问题。
———一位没有给其提名的选委
开会的时候眼睛会左右看下,你觉得他不在集中看你,其实是在想一些问题。
———澳门社会文化司官员
有的人都私下说,他在公开讲话、活动的时候,更注重(个人仪态)了。好像要更稳重,在模仿一些有建树的政治人物。
———澳门社会文化司官员
从1999年开始,崔世安连续两届担任社会文化司司长职务,10年来,外界对崔世安的评价有褒有贬。《澳门日报》称,崔世安任职社会文化司内各大范畴施政成绩有值得表扬,亦有不足。
回归以来,崔世安领导下的社会文化司多次提升社会福利、增加对弱势社群的扶助、加大教育投资,成功推行十五年免费教育等政策,令广大居民受惠。但坊间对某些范畴仍有不满,例如医疗服务仍未达切实响应社会要求,以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东亚运事件。2005年举行的第四届东亚运动会耗资44亿,严重超支,审计署为此总结出八份审计报告。虽然大部分超支的源头是基建项目,未必与社会文化领域有关,但亦有部分超支是因前组委会的行政运作与管理不善导致。
即便如此,崔世安个人的为人风格还是更多留下赞誉。在上周崔世安提交286个提名,一位没有给其提名的选委告诉南都记者,“他在个人为人上是个好人,厚实啊。我是担心商人执政以及利益集团的权衡问题。”
从社团政治文化的历练,到议员司长的政治生活,崔世安变得更稳重也“特殊”。澳门有“赌王”之称的何鸿燊就曾评价他说,“做了这么久,什么都识”。
议员 从政路上首遇失败
好像是必然的选择,崔家几个兄弟都要去立法会。1995年崔世安立法会议员届满后,再次通过工联直选想连任的时候遭遇了失败。
30岁出头,崔世安已经在澳门社团政治文化中积累了广泛的人脉,平实游走各个界别。在此之前的1990年,他的影响力已经引起了当时政府的注意。当年,澳门政府成立环保委员会,这个半官方的咨询机构主要是协助政府制定各项环保政策,尤其是制定澳门首部环保纲要法的初稿。崔世安以其公共卫生管理的专业身份,被当时的澳督文礼治委任为委员。
到了1992年,在当时澳葡政府的第五届议员竞选上,35岁的崔世安通过工联界别直选当上立法会议员。早一届的议员汪长南对记者回忆说,“人缘好,个人非常不错,宽厚、厚道,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炮轰、提议。”
“好像是必然的选择,崔家几个兄弟都要去立法会。他(崔世安)胞兄和堂弟现在还在立法会。”澳门掌故专家胡健伟说,自身的历练、社团的经历、大家族的扶持,崔世安必然就走到这一步。当时,立法会有6个名额直选、6个间接选举、5个澳督委任,崔世安能通过直选上去,有人说他低调、踏实的风格给选民较好的印象。
当时还有一个政治形势是澳门面临回归,三大家族聚集的爱国社团需要通过立法会与澳葡政府博弈,做好回归的准备。“他肯定是个合适的人选,在任期间主要是执行中方(澳门团体)一些建议,说不上铁腕,对他工作印象也不深。”前议员汪长南说。
1995年届满,崔世安再次通过工联直选想连任的时候遭遇了失败。当时的成绩是工联第3名,仅一位之隔。在从政的角度看来,这可能是一次失败。胡健伟则认为谈不上太大打击,崔世安还能继续在大型社团里做很多澳门社会工作。
作者:
曾育军
编辑:
印权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