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人访谈录──关于集体记忆的故事
2009年11月13日 10:20中新网-华文报摘 】 【打印共有评论0

书名:《中国工人访谈录──关于集体记忆的故事

作者:贾樟柯

出版:香港商务印书馆

页数:223

定价:港币68元

关于认识世界的方法有太多,却又往往只透过单向式而且不断累积的陈年“误解”去认知。举例,一九五零至七零年代出生成长在台湾的一代,因为社会封闭,只能透过教科书上的表达方式,或者透过同样是说“国语”但是却有来自大江南北不同省份腔调口音的外省人去认识中国。但这毕竟只是片面的“中国”。

画面转到香港,一样只是单向信道的知识传递。一九五零至七零年代香港人对于所谓中国人或称大陆人,似乎一律带着有色眼光,甚至贬义居多。这些年来,透过电影电视媒体的诠释,从阿灿、大圈仔,到所谓表叔、表姐、表哥、老表等公职人士的角色,个个都因为演员精湛的演技,把所谓“大陆人”的形象深深误植在这个年代的香港人心中。以上都是一种属于集体、群体里或特定某些社会中的人,所共享、传承、以及一起建构出来的。当然这都并非事件的全部,却俨然成为部分人记忆的一部分……

中国导演贾樟柯的《中国工人访谈录》,一本历时一年的访谈录,重新开启对中国人的另一个新想法。但首先阅读这本书之前,得提醒读者,必须拿掉过往对于中国的各种想象,先拿掉心中对于“工人”两个字的所有想法,拿掉过去的认知,拿掉过去的误解,再开始进入这本书中,也才能开始进入书中每一个中国人的故事。

这本书的主角,工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角色?贾樟柯描述,工人曾是一个高收入的群体,计划经济下不愁产品卖不出去,他们收入很稳定,也有很好的福利……他跟工厂的关系,不仅是劳务关系,他的出生,甚至他的生老病死,都跟工厂有关系。在这个年代中,工厂与工人的关系,不仅是工作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生命过程的关系,工厂是他们生活的核心,由工厂延伸的一切生活的所需也在这边延展开来,医院、市场、孩子们读书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发廊,所有一出生之后的所需在工厂中展开,工厂是他们的一切,因为这里就是生活也是生命。

然而,时代变迁了,工人得开始面临所谓失业。而这将不仅仅是失业,而是生活的一切可能的巨大改变,工人们在沉默中接受了一切,许多的事情是他们所无力挽回,他们能做的是往前走,往人生中的一种茫茫的未知中行走。可是,在他们的血液之中,带着工厂体制下的生活细胞。这本书的封面中所访谈到的女工侯丽君这样描述:“420厂把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人,也有高度敬业精神,懂得质量是生命这么一个真理,到最后我连摆地摊都有这么一个真理;诚信、质量,就是你生存下去的希望。”

工人的访谈中,不仅是让我们了解那个年代的专属于他们的故事,还有中国在整个历史洪流中,小人物所要面对的巨变。在这本访谈录中,对话者与访谈者之间的真诚互动,将我们一步步拉近一个我们真的不熟悉的世界,一个关于中国的改变的故事,对于一个旁观的阅读者而言,阅读这些平民的所谈论的小事件,却能重新看到历史的力量,从而重新思考自己的记忆,那个当时社会的集体记忆是否正确?

(摘自香港《亚洲周刊》2009年第46期 作者:钟亨利)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钟亨利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