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的隆隆礼炮声中,新中国外交的航船劈波斩浪,驶向崭新的航道。
面对帝国主义对新生人民政权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面对争取世界各国对新中国的承认以及与各国开展贸易等诸多外交问题,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提出“另起炉灶”的外交战略,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不承认任何外国原有外交机构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从这时起,组建新中国外交部的工作也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不拘一格 广揽人才
新中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要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如此艰巨的历史使命,需要一支崭新强大的外交队伍来承担。
新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长周恩来为外交队伍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他的建议下,中央从军队和地方抽调了一批文化水平较高、具有丰富斗争经验的干部充实外交队伍。他们中间有原中央外事组及从事地下工作、统战工作的同志,这些人有一定的外事工作经验;有刚刚走下炮火硝烟战场的我军高级将领,后来大多成为首批驻外大使。此外,还招收了一批懂外语、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处理日常外交业务;吸收了一些国民党时期的国际法学者、专家担任外交部条约委员会顾问、专员等。
为了帮助那些久经沙场的将军们顺利转换角色,周恩来指示外交部专门为这些“将军大使”开办培训班,请专家学者讲授国际法、外交史、领事条约、外交文书、《联合国宪章》等。将军们拿出战争年代打攻坚战的劲头,刻苦学习,进步很快。周恩来还请“将军大使”们到中南海勤政殿观摩递交国书场面。遵照他的嘱咐,将军们站在红木雕屏风后面,从缝隙中观摩外国使节向毛主席呈递国书的仪式。后来,这些“将军大使”以一种全新的外交风范走上国际舞台。新中国的外交队伍就是这样边学边干,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许多重大外交任务。
非常时期 非常做法
为了迅速打开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局面,当年曾采取了许多非常规的做法。
一是外长任命在前,外交部成立在后。开国大典当天,毛泽东在勤政殿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按照外交惯例,周恩来当天须以外长身份亲笔签署向各国原驻华机构外交代表发出的第一份公函,要求他们将毛泽东主席的建国公告送达本国政府。而此时,外交部机关的工作班子和组织机构尚未搭建,一些具体工作还是由原中央外事组一班人马完成。一个月后,外交部的组织机构基本建立,并上报政务院。12月16日,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正式通过了对外交部各部门负责人的任命。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郑策士
编辑:
刘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