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学良认为东北军的实力不足以对日作战,贸然对日作战必然失败。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发生时,东北军主力正在关内支持蒋介石进行中原大战,“东三省驻兵减弱”,防务空虚,张学良对与日作战更全无信心。7月6日,张学良致东北政务委员会电文中还说:“此时如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将对我要求割地偿款,东北将万劫不复”。张能够做的,就只能严命部下“避免冲突”,以防“衅自我开”,从而给日军动武的口实。【详细】 |
九一八当天的不抵抗令: 当事人回忆确由张学良发出 |
|
事变发生后,东北边防军参谋长荣臻对事变过程的报告中说:“报告张副司令……余即电话询问各方,得知日军袭击北大营。当即向北平张副司令,以电话报告。当经奉示,尊重国际和平宗旨,避免冲突。故转告第七旅王以哲旅长,令不抵抗,即使勒令缴械,占入营房,均可听其自便等因。彼时,又接报告,知工业区迫击炮厂、火药厂均被日军袭击。当时朱光沐、王以哲等,又以电话向张副司令报告,奉谕,仍不抵抗。遂……决定无论日军行动如何扩大,攻击如何猛烈,而我方均持镇静。故全城商民军政各界,均无抵抗行为。守卫北大营的东北军第七旅官兵是根据张学良的不抵抗命令退出北大营的。【详细】 |
|
九一八发生后蒋介石反应: 并未明确指示东北军方抵抗 |
|
九一八事变发生当夜,张学良未向国民政府蒋介石请示。洪钫、顾维钧的回忆均记载说:张学良18日夜至19日晨召集会议后,才决定向中央政府报告。蒋介石是从上海方面的信息来源得知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消息,可见所谓张学良于九一八之夜请示蒋介石,蒋命令不抵抗云云,均非可信。蒋介石此时只知日军在沈阳发动进攻,尚不知日军已占领沈阳等地的消息。蒋介石此时对于如何应付日军进攻,东北是抵抗还是不抵抗,并未置词,他只是指示张学良与东北当局,要力辟日方散布的所谓中国军队有拆毁铁路计划之谣言。这是日军借以发动武装进攻的口实,蒋介石的判断一下抓住了事变的关键核心。【详细】 |
|
张学良抗命从锦州撤退: 东三省确未经抵抗就此沦陷 |
|
12月当日军向锦州进逼时,国民政府又一再命令张学良不能从辽西撤兵,对日军的进犯进行坚决抵抗。尽管蒋介石、顾维钧、宋子文等人以公情私谊,连连致电张,告诫“日人如进兵锦州,兄为国家计,为兄个人前途计,自当力排苦难,期能抵抗”。张却我行我素,主张“不为瓦碎”,说:“如果是玉碎还可以碎,要是瓦碎则不必”,比全国为玉,东北为瓦。于是东北军锦州前线军官联名通电,指责“中央抗日能力,仅于一纸电文,数张标语,其视我东北将士,不过政治上理应送死之牺牲品而已”。1932年1月3日,张不战而放弃锦州。蒋介石命令的在锦州的抵抗,由张学良演成不抵抗,丢掉了整个东北。【详细】 |
|
|
|
张学良与“九一八”
在东北,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等人都亲自观摩了“中东路事件”期间中苏之战的实况。看完之后,石原舒了口气,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对付张学良连我的家传宝刀都不需要,竹刀就足够了。他又一次作出预言。我敢断定,如果一旦有事,关东军不用两天时间就可以占领奉天。不过从现在开始,我们需要准备和等待,因为行动的最终实施至少还需要两年时间。石原可怕的地方在于他不仅狂妄,而且冷静,不是一般的冷静,而是超常的冷静。
【详细】 |
|
“九一八”事变后人们和舆论,如此讽刺张学良。上海报界传说,德国有报纸提议把本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张学良,奖励他维护东亚以及世界和平的贡献,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因此,在那个武力决定一切的年代,拥有几十万大军的张学良不得不在1933年下野出国,可见当时他的不得人心。后来的历史书把这个经历也说成是蒋介石找来张学良,要他替自己顶罪,张学良出于义气,就这样答应了。
【详细】 |
|
后来,张学良在日记中自承:“九一八”的事变,判断的错误,应付的错误,致成“不抵抗”,而使东北同胞水深火热十四年。今天他们反而对我如此的热诚,这可真叫我太难过了!我──我搁什么答复这个事情哪!
【详细】 |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