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三轮车 图片来源:网络)
一张废弃的烟盒纸可折成油板,几块烂砖头可立成投掷的跪碑,一点碎布一块铜板便可飞舞脚上成为毽子。
全世界所有孩子,都在玩具中快乐长大,即使物质匮乏。
然而,中国现代意义的幼儿教育却从西方舶来。
近代教育史上,西方曾发生过一次“童年革命”。这场革命“摧毁了成人优越论,把早期教育从‘以成人为中心’转化为‘以孩子为中心’”,落实到玩具上,“将玩看作一种教育,把知识融化在娱乐当中,这是中国教育过去所缺乏的东西”。当晚清,洋玩具进入中国内陆腹地的长沙,长沙的日常生活也正发生着一场深刻的转型。
据现有资料记载,湖南人中最早玩洋玩具的,可能是曾国藩的后人。《曾纪芬自订年谱》提到,光绪十三年(1887)曾国藩8岁的孙子曾广锡已拥有一辆儿童三轮脚踏车。曾广锡是近代史上著名的外交家曾纪泽之子。
据刘善龄《西洋风》一书记载: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颁定《蒙养院章程》,我国正式有了幼稚园教育。最初幼稚园办学方法皆从日本照搬而来,幼稚园的玩具,也译作“恩物”。
随后,长沙城坡子街火宫殿南面的粮道街兴办湖南的第一家幼稚园,即湖南蒙养院。
光绪三十一年(1905)《湖南蒙养院教课说略》称:“幼稚园恩物之类,为德人苦汝皮氏(今译作福禄贝尔,为德著名幼儿教育家)所造”,“日本用恩物仿自泰西(即欧美诸国),初止10余种,更变化为20种,不能尽教,择其最开发心思者11种教之。”
湖南蒙养院所选择的11种恩物(即洋玩具)中有积木,当年称为“按图堆积各种屋宇、坊表、舟车、桥梁之形”之“木积”;还有用木板排配各种器物的“板排”、用竹签排出字形的“箸排”,以及各种纸工游戏。
中国最早最全面记录西洋玩具的是张德彝。张德彝于同治七年(1868)写有《欧美玩游记》。该书记录了欧洲的儿童玩具自行车,伦敦出售的玩具火车,巴黎游乐场中的旋转木马、荡船,美国小孩玩的玻璃弹珠,后来玻璃弹珠广泛流行于中国。张还写到氢气球:“有售红皮球者,大者如瓜,小者如桃,下系长线,自行上升,有时风吹线断,则飘宕入云,不知所之矣。”至上世纪20年代,以上西洋玩具均已在中国腹地长沙出现。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