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 毛主席让我们把中南海的水土和种子带到山西
2009年10月23日 10:04山西青年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由此,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热潮。

岁月如梭,对于当年激情昂扬、青春懵懂的知青们来说,昨天的知青生活已成为今天的典藏回忆。回望这四十载,他们将自己宝贵的青春岁月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农村和边疆的建设事业,他们将艰苦奋斗、容小我于大我的精神代代传承。

今年9月中旬,当年的知青代表郝广杰重返平陆毛家山。“远离城市来乡村,铁心山区当农民”,站在昔日的知青大院门口,用手抚摸着自己亲手挂起的这幅对联,70岁的郝广杰感慨万千。

40年后,郝广杰重返毛家山

1969年2月14日,30岁的天津市湾兜中学教师郝广杰和百余名天津知青相继插队落户平陆毛家山村,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为改变这个贫困小山村的落后面貌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青春。郝广杰也成了大学毕业生落户农村担任村官的先行者。他们曾与知青模范邢燕子一起被毛主席点名表彰,他们的事迹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而广泛流传。毛家山知青集体一度也成为了全国知识青年的一支标杆。

2009年9月中旬的一天,时过40年,当年的知青代表郝广杰重返毛家山。运城市委常委、副市长张建喜及平陆当地的数十名干部群众,与郝广杰一起共同描绘着毛家山未来发展的新画卷。

要建大学生村官实习基地

古稀之年的郝广杰展露了自己的心迹:要把毛家山建成国家级知青纪念旅游景点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要在毛家山创建大学生村官讲习所,把毛家山变成培养和教育大学生村官的实习基地。

面对豪情满怀、年届古稀的郝广杰老师,张建喜感慨地说:“我们冒雨来毛家山是来探访亲人的,因为我也曾是一名知青。毛家山知青是全国1600万知青的一个缩影。如今40年过去了,郝老师重回毛家山,不仅给毛家山带来了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信息和信心,更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的经济资源和人际财富,我们会全力支持、配合毛家山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欢迎毛家山村父老乡亲常到我家做客……”

“不艰苦,我们坚决不去!”

“40年了,我和毛家山的不解之缘,让我永生难忘。”提起当年带队徒步奔赴毛家山的壮举,郝广杰老师的脸上溢满了兴奋和激动。“实际上,早在来毛家山之前的1966年2月份,我就和天津市劳动局局长黄元祯一起把800名天津知青送到云南、昆明从事支援边疆建设,毛家山知青是我护送的第二批青年学生,也就是这次带队护送,使毛家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1969年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日当天,由30名学生和9名护送人员组成的远赴山西平陆的“天津市湾兜中学上山下乡长征队”出发了。热情似火的知青们雄纠纠、气昂昂行走在街上,天津市十万市民夹道欢送,情形犹如军队远征。而在此之前,天津市南开区委和政府还在市体育馆为他们举行了有七千人参加的命名、授旗和誓师大会。出行之日,曾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时任南开区委书记的马连理走在长征队伍的最前面,亲自为上山下乡的长征队员送行。意气风发的30名中学生在家人的嘱托、师生们羡慕的眼光中,高举旗帜、身背行装挥手上路了。

此前,这些知青们早就知道他们去的地方是个远离都市的小山村,村里缺水、无路、无电,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艰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毅然选择了这块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下定决心要到艰苦的地方锻炼自己,用他们的话说:“不艰苦,我们坚决不去!”

“上山下乡长征队”

作为上山下乡长征队队员,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资格感到骄傲。因为他们是在众多准备上山下乡者中严格挑选出来的精英。在他们报名之前,毛主席曾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个号召一发出,天津湾兜中学一下子沸腾了。该校二年九班学生孙双喜和学校革委会的朱金毅积极响应,开始组建“上山下乡长征队”,决心继承老红军的革命传统,让参与者以步行的方式上山下乡支援农村建设。

郝广杰回忆说,在组建“长征队”初期,人们对到什么地方一直拿不定主意。他们原来准备到黑龙江或西藏,但由于路途太远,迟迟与当地政府联系不上。就在这时,山西在天津接收知识青年的平陆县委干部张松青、郑友存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赶来,表示欢迎知青到平陆上山下乡。知青们听到”平陆“两个字,都摇着头说:“平陆、平陆,平平的陆地,我们不去。我们要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张松青马上解释说:“平陆不平沟三千,沟底流水垣上干,吃水胜过吃油难,平陆县非常艰苦。县里有个行政村由96个自然村组成,山高、沟深、林密,狼、野猪和豹子经常出没,你们到那里一定会大有作为的。”知青们得知这一情况,都显得十分兴奋,表示愿意到平陆插队。

组成护送小分队

经过严格的挑选程序,孙双喜、周存东、宋春元等20名男生和丁桂荣、王文珍、王艳婷等10名女生被敲定为最后人选。

其间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年仅十五岁的初一女生曹金玲再三申请要参加“长征队”,由于年龄太小,上山下乡又没有她们的任务,被学校拒绝。事隔几日后,她又拉上自己的父母再次向学校递交了申请,但还是未被批准。又过了几天,她咬破手指写下了“听毛主席话,决心到农村去!”的血书再次向学校申请。学校经过慎重考虑后,终于同意了她的请求。小金铃得知这个消息,高兴得又蹦又跳,在校园里手舞足蹈。

为保证“长征队”的安全,南开区领导特意派出一名干部、一名工人、一名医生、一名记者、两名解放军和三名教师组成了护送小分队,郝广杰作为带队教师参加了这次护送,而让他想不到的是,他这一去竟在平陆呆了十个年头,自己还成了当年大学生落户农村当村官的先行者之一。

毛主席赠送珍贵礼品

12月30日,经过持续四天的行进后,知青“长征队”来到了北京,并在天安门前向毛主席进行了宣誓。经过联系,长征队员列队来到中南海,在西门外荣幸地从警卫战士手中接过了毛主席赠送的珍贵礼品:中南海的水、土和葵花种子。

接过这些珍贵的礼物,心情激动的郝广杰当即写了一首小诗:“中南海的水呀,甜如蜜;中南海的土啊,香无比;中南海的种子啊,最有生命力;知识青年的颗颗红心啊,永远向着毛主席。”在以后的日子里,郝广杰的这首小诗,成了毛家山知青最爱唱的一首歌曲。

“学大寨、赶大寨,中条山上建大寨”

离开北京后,长征队队员又穿过河北井陉,一路向山西大寨赶去。通过对大寨村的参观学习,他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立足农村、建设农村的信念。“学大寨、赶大寨,大寨精神接过来,中条山上建大寨”,成了长征队员发自肺腑的誓言。

徒步行军不仅考验着人的思想,还考验着人的体力。途中,15岁的曹金玲的腿肿得像碗口粗,但她坚决不坐车,咬着牙关,翻山越岭、爬冰卧雪,一步一步走到了目的地;一名叫张振中的队员中途突然高烧达39.5度,但他强忍着病痛,坚持步行着走完了全程。徒步行军中,队员们互帮互助,发扬了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克服了千难万险,终于于1969年2月12日,胜利到达了山西省平陆县城。时任平陆县委书记的吉学武带领全县2000多名干部群众夹道欢迎天津知青,并对他们不远千里支援平陆农村建设的精神予以高度赞扬。

徒步51天落户毛家山

2月14日,当年农历春节的前两天,在平陆县城经过短暂休整的知青们继续步行三个多小时后,双脚终于踏上了魂牵梦绕的毛家山。从他们踏上毛家山的那一刻起,整个村子沸腾了,村干部和全体村民敲锣打鼓热烈欢迎天津亲人的到来。村民们杀猪宰羊,让知青们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村里的妇女还特意为知青们炸了120斤麻花,让知青们平时当做零食吃。毛家山人还腾出最好的窑洞让他们居住,人们兴奋地四处奔走相告:“村里来了这么多知识人,咱毛家山将来要大变样了!”

“跋山涉水飞中条,战士心潮逐浪高,贫下中农盼望我,今日总算到家乡。”回首51天的艰难行程,望着热情的毛家山人,郝广杰再次挥笔留下了这首至今让他感慨颇多的小诗。

“留下来一起干,我们会更安心”

知青们安全到达目的地后,护送小组成员按规定纷纷返回了天津,但郝广杰却被学生们留了下来。知青们说:“郝老师,只要你能留下来和我们一起干,我们会更安心。”贫下中农说:“郝老师,有你和知青们一起吃、住、参加管理,我们会更省心。”有学生家长也来信劝郝广杰:“郝老师,你别走啦!你就是他们的大哥哥,该说的说,该管的管。我们把孩子交给了贫下中农,也是交给了你,只要有你在,我们就更放心了。”

面对知青、村干部和学生家长三方的热情挽留,郝广杰毅然决然地留在了毛家山。当时知青所住的大院里共有四孔窑洞,女知青占了靠里的一孔,其余两孔是男知青宿舍,还有一孔是知青们的厨房。郝广杰就和其中10名知青住在大门口的一孔窑洞里。此后近十年的时间里,他始终和知青们同住、同吃、同劳动,且处处以一个老大哥的身份,早起晚睡,在“帮”和“带”上为知青们日夜操劳。

“穿上它,记得咱毛家山人的重托”

1969年“五一”劳动节到来之际,天津湾兜中学发来一份电报,让郝广杰回校参加“整党建党”活动。收到这份电报后,知青和村里人都感到一丝不安,人们纷纷传言:“郝老师一定不会回来了”,“人家是大学毕业生、中学教师,不可能在这穷乡僻壤落户,农村人都想往城里跑,谁愿意离开大城市到咱这山窝窝里安家。”贫农李大爷还特意把郝广杰叫到他家问道:“郝老师,你的思想是不是有点不稳了?咱毛家山人可都不想让你走啊!毛家山人虽然有了土地,可科学文化上还没有翻身啊!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需要你们这样的青年人,我看你回天津办完事,还是早点回来吧!”说完这番话,李大爷还拿出一双粗布鞋递到他手上:“你回天津穿上它,记得咱毛家山人的重托,希望你能穿着它再回来!”望着满含期待的李大爷,郝广杰的眼睛湿润了,他当即拉着李大爷的手说:“我一定会回来和大家一起建设毛家山!”临行当天,为了让乡亲们放心,郝广杰未带任何行李,只背着一个小书包上路了。

为了再回毛家山,和未婚妻分手

三个月后,参加完“整党建党”工作的郝广杰急不可待地向区、校领导提出了重返毛家山的理由。经不住郝广杰的软磨硬泡,区、校领导同意他暂去一年。

再回毛家山之后,郝广杰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如何改变毛家山的贫穷现状上。一天,他突然收到了在唐山当教师的未婚妻的来信。此前,未婚妻曾多次催促他返津结婚,但都未得到郝广杰的明确答复。这次未婚妻在信中直截了当地表示:“如果你一定要留在毛家山,咱们就各走其路吧!”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郝广杰最终选择留在毛家山,他给女友回信说:“各走其路就各走其路吧!”

自愿落户毛家山

1970年春节,毛家山村派毛兴堂和郝广杰回天津慰问知青家长。趁此机会,郝广杰再次向区、市领导提出了正式落户毛家山村的申请。1970年2月21日,郝广杰的申请获得通过,他立刻带上户口、组织关系、工资关系,第三次返回毛家山,成了知青大院的户长。

这年12月26日,经过两年多的锻炼和考验,在毛家山村党支部选举中,郝广杰被全体党员推选为毛家山村党支部书记。他由此成了自愿落户农村、服务农民的大学生村官。以中国大学生村官的先行者对之称呼,郝广杰受之无愧。

107名知青相继汗洒平陆

回想起40年前担任党支部书记之后所做的工作,郝广杰总结了一句话:通电、通水、通车。这句话看似寻常,落实起来却是改天换地的大事。毛家山距平陆县城有三十多公里,自解放以来,老百姓“晚上点灯用煤油,做饭吃水到深沟,进山出山羊肠路”,生产和生活十分不便。

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现状,郝广杰和当时的主任走遍了全大队22个自然村,亲手绘出了《毛家山发展规划》。他们决心用十年时间把毛家山变成:“点灯不用油,磨面不用牛,砖窑一孔孔,吃水能自流,梯田平展展,满山绿油油,猪牛羊成群,水库任鱼游。机器隆隆响,铁牛遍地走,工农商发展,五业齐丰收”的现代化新农村。

为了早日实现“现代化新农村”的目标,郝广杰在带领全体社员在苦干加巧干的同时,又把自己的想法向县委做了汇报。

此后的1972年、1974年、1975年和1976年,在平陆县和毛家山村党支部的要求下,天津南开区又分四次为毛家山送去70多名知青,使毛家山知青人数达到了107名。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王俊闳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